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场景招商元年:国务院力推,地方招商打法变天了!

发布时间:2025-11-26 14:30 标签: 招商引资

一、场景第一次写进国务院文件:给招商人释放了什么信号?

先看几个关键词。

1.1 “场景”被重新定义:不只是一个应用案例

《实施意见》开头给“场景”下了一个很“硬核”的定义: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试点项目,而是用来系统性验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以及基础设施、商业模式、制度政策的具体情境,是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

翻成招商语言就是:

场景 = “真实需求 + 可测效果 + 可复制规则”的综合载体,

既是招商的“入口”,也是落地后的“考场”。

1.2 “五大领域、22 类场景”:给地方画了一张“场景地图

《实施意见》把场景培育和开放拆成 5 大类、22 个重点方向,涉及:

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赛道应用场景

制造、交通等领域产业转型升级场景

矿山、应急等行业场景

社会治理服务综合性场景

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场景

对地方招商的直接含义是:

以后我们向上汇报“重点产业+重点项目”,要学会用“重点产业 + 重点场景”的语言来讲故事——

比如“不再只是‘做新能源产业’,而是‘围绕新型储能打造若干城市级场景’”;

不再只是“做人工智能”,而是“围绕城市安全/交通/政务,开放 AI 应用场景”。

1.3 谁要开放场景?国企、园区、政府部门都被“点名”了

文件明确要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主动开放应用场景,特别是中央企业,要拿出主业领域的场景,吸引民企、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建。

这对招商工作的影响至少有三条:

招商对象在变:不只是去找“项目”和“企业”,还要学会“向上”去挖本地国企、园区、重大工程中潜藏的场景机会。

招商抓手在变:从“给政策、给地”转向“给场景、给订单、给应用结果”;

招商考核在变:未来 KPI 不再只有“签约金额、开工率”,还会越来越看“场景转化率、应用覆盖率”。

可以说,这份文件是在国家层面宣布:“场景招商”正式从地方自发探索,上升为国家鼓励的主流模式。

二、从“项目招商”到“场景招商”:底层逻辑的三次迭代

过去十多年,地方招商大致经历了三种典型模式:

要素驱动的“地+税”招商:给地、给税、给房租减免;

链条思维的产业链招商:围绕龙头企业补链、强链、延链;

资本驱动的基金招商、并购招商:用政府产业基金、引导基金撬动项目。

“场景招商”不是把这些推翻,而是把它们叠加升级。

2.1 场景招商 = 主动给“机会场”和“试验田”

业内有一个比较被认可的说法:场景招商(应用场景招商),是指在政府统筹下,围绕新技术应用领域,通过主动提供应用场景和市场机会来链接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吸引企业和项目落地。

与传统招商相比,有三点变化很关键:

从“企业找项目”变成“场景找技术”

不再是企业来问你“有没有地、有没有税收优惠”,而是政府端先把“机会清单”摆出来,让全球技术方、解决方案方来“揭榜”。

从“静态优惠”变成“动态订单”

场景招商强调“试点 + 扩面 + 复制”,企业不是只拿一次性补贴,而是在真实环境中获得持续订单。

从“单点项目”变成“系统解题”

一个城市安全超级场景背后,可以带动感知设备、算力平台、算法公司、系统集成、数据运营等一整条链条。

2.2 场景招商的基本打法:三张清单、一场路演、一个闭环

结合已有地方做法,可以把场景招商的“通用动作”简化为:

1、三张清单

机会清单:梳理政府、国企、园区、重大项目中的真实需求与预算;

能力清单:汇总本地企业、科研院所可供的技术、产品、解决方案;

政策清单:对外公布可叠加的财政、金融、土地、数据等政策工具。

2、一场(或一系列)场景发布+路演对接会

把清单“公开摆上桌面”,通过发布会、路演、挑战赛等形式,吸引全国乃至全球技术团队来对接。

3、一个“赛马+揭榜挂帅”的闭环机制

多家企业在同一场景中“同台赛马”,用真实效果说话,再把表现最好的方案扩面到全市、全域应用。

这就是今后招商干部要熟悉的新工作流: “梳场景 → 发清单 → 搭对接 → 看效果 → 促复制”。

三、四个正在发生的真实案例:场景招商不是概念,已经在改变城市

很多地方其实已经默默在干“场景招商”,国务院这次等于是给他们“盖章 + 放大”。

案例一:四川宜宾——78个城市应用场景 + 600 亿元基金矩阵

今年初,宜宾高规格举办全市应用场景发布会,一次性推出 7 大类型共 78 个城市应用场景,总投资超 195 亿元:其中数字经济和科技类场景 40 个,新型储能等新能源场景 38 个。

这些场景细化到什么程度?

——既有“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运营”,也有“城市能源管理数字化平台”“城市配电网柔性互联”等,都对应具体责任单位和投资规模。

更关键的是,宜宾没有把“场景”当成孤立项目,而是和资本工具打包设计——在产业投资基金群发布会上,同步发布超 600 亿元的基金矩阵,重点支持这些场景背后的科创产业发展。

对其他城市的启示:

场景不是“喊口号”,而是要配套真金白银的预算和基金,把“场景招商”做成“场景 + 资本 + 产业”的组合拳。

案例二:安徽合肥——“全域场景应用创新之城”与“1124”生态体系

合肥这两年基本可以说是“场景创新”的样板城市。2024 年,合肥提出建设“全域场景应用创新之城”,并发布了“1124 场景创新生态体系”:

个目标:建设全域场景应用创新之城

个内核:以“培育构建新质生产力”为内核

个着力点:激发市场专业力量、加强场景开放力度

个强化:要素供给、政策支撑、场景策划、品牌塑造

在具体操作上,合肥已经落地多个“超级场景”。比如城市安全超级场景,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生命线安全、公共安全防控等 5 大领域,发布了 10 大典型场景,包括:

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预警

轨道交通安全一体化管控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等

这些场景天然就是面向全国安防、AIoT、工业互联网企业的“场景招商模板”——企业不仅可以参与建设,更可以以此为样板,向全国复制推广其解决方案。

对其他城市的启示:

不要把场景理解成一个个“零散项目”,而要像合肥一样做出 “超级场景 + 场景矩阵 + 城市品牌”,形成可持续的场景供给机制。

案例三:深圳——“需求清单+能力清单”区级场景招商落到企业

深圳在应用场景开放上的动作也很快。2025 年 7 月,深圳市发改委发布了 《2025 年深圳市应用场景“需求清单”(第一批次)》和《能力清单》,正式面向社会公布一批重点场景需求,要求各区、各部门加快应用场景开放,支持相关场景建设。

深圳市政府

同时,在区级层面,深圳罗湖区在招商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开展以商招商、平台招商、场景招商,通过场景创新方式引进世界 500 强圣戈班、找钢网、能良电商、魔方卫星等总部型、平台型、新兴产业企业,2024 年落地企业 880 家,新增“四上”及重点金融企业 346 家。

可以看到,深圳的做法有两个特点:

1、市级做“总场景”,区级做“细场景”

市里出场景清单,区里结合自身功能,围绕商贸、文旅、金融等具体业态,细化“落地场景”,再配套政策工具。

2、场景变成招商故事的一部分

引进企业时,不再只是说“给你多少面积、多少补贴”,而是说“这里有具体业务场景和项目可做”。

对其他城市的启示:

可以借鉴深圳模式:市级负责“总盘子”,区县负责“拆场景” + “跑项目”,避免“人人都在讲场景,却做成一锅粥”。

案例四:青岛国资系统——开放 89 个场景,国企变身“场景合伙人”

在青岛,市国资系统把“场景”当成撬动国企创新的新杠杆。2024 年上半年开放首批 24 个场景,2025 年初又发布 65 个场景,总数达到 89 个,覆盖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

青岛市国资委负责人对“场景”的解读很值得招商人记一下——大意是:

场景既是需求、问题和机会,也是资源、配套和投资。

青岛的玩法,是把国有企业手里的港口、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拆解成一个个可对外开放的场景,通过竞争性遴选吸引社会资本、技术企业进来共同“解题”。

对其他城市的启示:

国企手里的资产和业务流程,不只是“盘活存量”的评估对象,更是可以拆解成一个个“场景”的招商资源。

四、地方招商部门怎么干?一套可直接落地的场景招商操作思路

说完政策和案例,回到一线问题:

明天回到办公室,招商局/园区管委会可以从哪几步动起来?

下面这套思路,可以直接当成内部工作方案的大纲来用。

4.1 第一步:做清“三本账”——产业地图、场景地图、资产地图

1、产业地图

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

重点企业名单、产业链关键环节,梳理谁在“链头”、谁在“链尾”。

2、场景地图

围绕国务院《实施意见》五大领域,对照本地:

哪些领域已经有成熟应用场景?

哪些领域存在明显“痛点场景”?(交通拥堵、城市更新、环境治理等)

筛出 10–20 个可视、可讲、可操作的重点场景。

3、资产地图

把国企、园区、城市基础设施、大项目手里的资源,统一放到一张“资产底图”上:

哪些是可对外开放的数据资源?

哪些是可用于实验的空间载体?

哪些是可引入社会资本共建的项目?

只有这三本账算清楚,场景招商才有“底牌”,不然只能靠喊口号。

4.2 第二步:搭建“个专班 + 4 类清单”的工作框架

个专班:场景招商工作专班

牵头单位可以是发改、商务、投促委、园区管委会之一,关键是要跨部门统筹,能“统资源 + 拿决策”。

把国资、产业、科技、城建、财政、金融等部门拉进来,形成常态化会商机制。

类清单:把场景招商变成“看得见的货架”

场景机会清单:

列出每一个场景的名称、需求描述、责任单位、预算规模、时间周期、期望成效。

技术能力清单:

汇总本地科技企业、科研机构、服务商的技术能力,让投资方和外来团队知道“你这座城市能提供什么伙伴”。

政策工具清单:

把可用于场景的财政补贴、科技计划、产业基金、专项债等工具一一列明,避免“政策藏在抽屉里”。

项目落地清单(动态更新):

对每一个场景,对应的签约项目、试点项目、扩面项目、退出项目,做成台账,方便领导决策和对上汇报。

这个“1+4”框架,一旦搭起来,场景招商就不再是“某个处室的创新工作”,而会变成一整套可持续运转的机制。

4.3 第三步:选好“三类突破口”,先干出 3个标志性场景

不需要一开始什么都做,建议先从三类最容易出成效的场景突破:

1)产业转型类场景:让“老产业”长出“新场景”

比如传统制造业园区,可以围绕“工业互联网改造、能源管理、设备预测性维护、智慧仓储”等设计一批场景。

玩法可以借鉴:

宜宾的“新能源 + 智能网联汽车场景”;

合肥的“城市安全超级场景”背后其实也带动了大量工业物联网与装备企业。

对招商的好处是:既能帮存量企业数字化升级,又能用真实需求去吸引新的数字技术企业进来。

2)城市更新与城中村改造场景:把“改造”变成“创新样板”

上海在城中村改造中,就通过多重文化、科创、生态等“场景策划”,把传统意义上的“拆旧建新”,升级为面向企业和资本的“城市更新场景包”。

其他城市完全可以借鉴:

在城中村改造、老工业区更新、滨水空间整治中,

嵌入智慧社区、绿色建筑、文旅消费、新能源微网、低空经济等场景,

通过公开发布“改造场景 + 运营标段”,吸引国内外运营商、科技公司、文旅企业参加“场景招标”。

这样一来,“城市更新项目”自然就变成了一揽子的场景招商机会。

3)数字政务与社会治理场景:把“政府痛点”变成“企业机会”

这类场景看起来离产业较远,但往往最容易出成果——

垃圾分类、智慧停车、城市内涝预警、基层治理数字化……

每一个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场景,背后对应着传感器、通信、平台软件、算法、运营服务等一整套供应链。

国务院《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服务综合性应用场景,丰富民生领域的应用场景。

对招商来说,这是典型的:

“政府出题 + 市场答题 + 企业做题 + 群众打分”的场景闭环。

一旦在某个场景中形成一批成熟方案,这些企业再向外输出时,当地可以顺势打造“场景品牌”,形成新的区域名片。

4.4 第四步:把“场景招商”纳入招商考核与政策设计

如果没有考核和政策配套,场景招商很容易被“日常事务”挤到一边,变成 PPT 里的漂亮概念。

可以考虑几条硬措施:

把“场景数”“场景转化率”写入招商 KPI

不只看“签约金额”,还要看“一个场景从提出到落地用了多久、带动了多少企业、形成了多少订单”。

设置“场景赛马”专项资金

对参与场景试点的多家企业,根据实测效果给差异化支持,把钱真正在“赛马结果”上用足。

对参与场景建设的企业,给予增量奖励

比如在科技项目申报、贷款贴息、上市培育等方面优先支持,让企业愿意长期深耕本地场景,而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对国企、园区设定“场景开放”约束性指标

把“开放多少场景、引入多少社会资本和科技企业”纳入国企负责人考核,让“场景开放”从自愿变成职责。

结语:2025很可能被写进“场景招商”历史

从宜宾的 78 个城市场景清单,到合肥的“1124 场景生态”,再到深圳、青岛等地的场景开放实践,如今再叠加国务院这份重磅《实施意见》,2025 很可能会被写进中国“场景招商”的历史年表。

部来说,这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

如果我们还能在“地价、税收、补贴”上纠缠,那就是在上一轮游戏里搏杀;

如果我们能率先把“场景招商”做成机制、做出品牌,就有机会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拿到更靠前的位置。

场景已经写进国务院文件,接下来,它要不要写进你们城市的招商工作方案,就看你们这一任招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