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传统以土地、税收优惠为核心的“政策锦标赛”逐渐退场。从“拼资源”到“拼场景”,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重构”,招商引资正演绎着一场多维度的进化论。
过去地方政府“捡到篮子都是菜”,如今却必须回答三个灵魂拷问:项目能否在本地长出“链主”?税收之外能否沉淀“绿色GDP”?当外资观望、内卷加剧时,凭什么让稀缺的核心产能把最后一票投给你?
对国内领先城市的实践剖析,揭示出招商引资工作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其核心在于从单一要素竞争转向基于产业生态的综合性赋能。
01根本性范式转变:从“政策红利”到“产业生态”的系统性跃迁
这些城市的特点是不再“捡到篮子都是菜”,而是基于顶层设计进行精准狙击和生态培育。
1、合肥:“最强风投城市”与“链式招商”
合肥无疑是近年来招商引资领域最闪亮的明星。其成功经验几乎可以归纳出一套可分析、可借鉴的战略方法论。
“以投带引”的链式招商。合肥市政府深度介入产业研究,瞄准具有战略前景和国家需要的产业,如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通过国有资本平台直接参与早期项目投资,以“股权投资”撬动企业落地。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引进京东方,随后吸引整个面板产业链聚集。投资蔚来汽车,打造了全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顶级产业研判能力是第一步。政府的招商团队具备堪比顶级投资机构的行业分析能力,能准确判断技术路线和市场前景。
敢于担当的战略魄力是在关键时刻敢于“赌”,并能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持续的政策、土地和资金支持。
全生态布局的战略视野,不仅引进龙头,更注重补齐产业链的上下游、公共服务平台和研发机构,形成“龙头-配套-研发-人才”的完整生态。
在合肥,招商引资不再是简单的政策优惠比拼,而是产业资本与战略定力的结合。政府角色从“管理员”转变为“合伙人”。
2、深圳:极致“创新生态”与“未来产业”的播种者
深圳不是“招商”,而是“育商”。它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创新生态。
市场主导下的生态滋养。深圳政府的核心工作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一个让创新种子能够自然萌发、茁壮成长的“热带雨林”。
聚焦“20+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清晰地规划了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未来重点方向,引导社会资本和人才聚集。
强大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链条:拥有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一批科研重器,毗邻香港的高校资源,以及极其活跃的风险投资市场。
极致的营商环境,以深厚的市场法治精神、高效的政务服务(“深圳速度”)、对失败的宽容文化,使得这里成为创业者和顶尖人才的首选地之一。
当产业发展到前沿,最大的招商吸引力不再是土地和税收,而是顶级的创新要素聚合能力。政府的角色是“园丁”,而非“猎人”。
3、苏州:“隐形冠军”的摇篮
苏州,特别是苏州工业园区,一直是中国招商引资的“优等生”。其特点是将招商引资视为一门精细的科学。
苏州以专业化、国际化的亲商服务,从早期承接新加坡的转移经验开始,就建立了一套高度专业化的招商体系。
作为产业链招商的鼻祖,早在二十年前,苏州就围绕一台笔记本电脑,将3000多个零部件、80%的配套企业招引到本地,形成了“全球买、全球卖”的格局。
倡导并践行“金牌保姆”式服务。招商人员懂产业、懂外语、懂谈判,能为企业提供从注册、建设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这种“亲商”理念深入人心。
深耕制造业与新兴产业并举。在精密制造、电子信息等传统优势基础上,大力布局生物医药(“中国药谷”)、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形成了“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底盘。
02根本性范式转变:从“政策红利”到“产业生态”的系统性跃迁
中国城市的招商引资已告别“政策红利”驱动的粗放时代,步入“产业生态”驱动的新纪元。这一转变是经济发展阶段、产业升级需求与区域竞争逻辑演变下的必然结果。
一是驱动力变迁。过去,低成本土地、定向税收减免和资源价格优惠是吸引投资的主要手段。如今,随着产业复杂度提升(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愈发依赖于创新的速度、产业链的协同与要素获取的效率。一个孤立的企业项目,若无完善的生态支撑,将举步维艰。
二是竞争维度升级。未来的竞争,是城市间产业洞察力、资本运作能力和创新服务力的终极比拼。
三是考验产业洞察力。这要求招商主体具备前瞻性视野,能够精准判断技术演进路线、市场格局变迁与国家战略导向,实现“沿着赛道找项目,而非漫无目的撒网”。
四是资本运作能力。这意味着政府需善于运用产业基金、引导基金、直接投资等市场化工具,以资本为纽带,绑定龙头项目、孵化关键技术,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五是创新服务力。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为企业提供超越预期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从落地审批到人才引进,从研发支持到市场拓展,构建一种“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亲清政商关系。
“战略投资者”角色(合肥模式)、“超级服务商”角色(苏州模式)、“生态构建师”角色(深圳模式),政府在此的角色是规则的维护者和要素的连接者。顶尖的城市政府并非固守单一角色,而是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产业禀赋,在不同产业、不同阶段灵活切换和组合这三种角色,实现价值的多元共创。
03从“单向给予”到“战略合伙”的“双向奔赴”
为应对传统招商引资模式下的“政策寻租”、“风险错配”与“落地无根”等挑战,一套强调政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双向奔赴”六项行为准则应运而生。
准则一:链主对赌,退出有底线
建立“奖优罚劣”的刚性激励机制,杜绝“空头支票”,并以退出条款倒逼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与产业配套。
设立对赌指标,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研发投入强度”、“本地产业链配套率”和“单位产值能耗”等质量型指标,形成更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
明确“资产回购条款”,协议中约定,若因政府方未履行配套承诺触发退出,政府或指定国企需按预设公式(如初始投资额扣除折旧)回购企业形成的固定资产,使“低成本”可量化、可执行。
准则二:资本先行,基金共投
以政府母基金“劣后+跟投”的担当,撬动社会资本,并用“真金白银”的共投机制筛选出最富潜力的项目与最具信心的企业。
建立“容错尽职”清单。明确界定在履行规定程序和专业研判后的投资失败,可予以免责,以此解放决策手脚,鼓励大胆创新。
设定“耐心资本”比例。在基金章程中强制约定,一定比例(如30%)的资金必须投向孵化期、成长期项目,并对该部分资金的考核周期延长至8-10年。
准则三:场景开放,订单换工厂
以“确定性市场”换取“确定性投资”,从根本上杜绝“圈地”行为,确保项目落地即能生存、发展。
推行“匿名方案征集”机制。在场景公开发布后,首轮技术方案采用匿名评审,通过后方可进入商务谈判,最大限度保障程序公平。
采用“首购+推广”模式。不仅提供首购订单,更承诺将成功案例纳入《推荐目录》,并在全市、全省范围积极推广,助力企业从“获得一个订单”到“打开一片市场”。
准则四:零碳半径,绿电可计量
将“双碳”战略转化为精准的招商门槛,提前锁定高质量、可持续的绿色产业,塑造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实施“基础设施承诺制”。政府承诺在项目投产前,按约定标准建成核心绿色基础设施,如加氢站、绿电专线,并将此承诺纳入对赌协议,与违约条款挂钩。
优先接入国家“双碳”公共数据平台,或指定少数几家权威第三方机构统一核算,并为中小企业提供核算补贴,降低合规成本。
准则五:审批同步,政策“闪兑”
以“超时默认”和“一键显红”等技术手段,将政府效能逼至极限,构建最具公信力的营商环境。
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明确列出不适用“超时默认”的例外事项,如涉及国家安全、重大公共安全等,做到“于法有据,风险可控”。
设立“首席数据官”制度:统筹推进政务数据标准化与归集,将“部门数据打通率”作为核心考核指标,为“区块链+政务”扫清障碍。
准则六:法治护航,协议“总师制”
设立跨部门联审的“协议总师”岗位/团队,负责将前五条准则的所有条款,整合成一份权责清晰、法律效力完备的《战略投资合伙协议》。
避免“政出多门、相互打架”,确保从对赌指标、基金条款到场景清单和碳核算,全部纳入统一的、受法律保护的合同框架,让政企双方的“双向奔赴”在法治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这六条也许是未来招商引资的“理想模型”。
政府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者,而是集“产业合伙人”、“资本引导者”、“场景提供者”、“绿色守护者”和“效能履约者”于一身的复合角色。
通过上述深化与优化,这套准则将不仅能精准筛选出与城市发展基因高度契合的优质伙伴,更能构筑起一个可持续、高质量、富有韧性的现代产业生态。
在此基础上,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深度植入产业基因。以“因地制宜的客观实际”为根本基石,而现实工作中遇到领导“跳跃式发展”想法,也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石之上,否则便是空中楼阁,注定难以成功。
04产业规划:回答“我们是谁,要去哪里”的战略蓝图
产业规划是招商规划的前提和基础。一个科学的产业规划,必须经过以下步骤:
第一步:深度体检——认清“我们是谁”
这是因地制宜的核心,也是一切规划的起点,需要彻底摒弃“拍脑袋”决策,转向数据驱动的精准诊断。
内生资源禀赋分析
产业基础:现有产业结构是什么?有哪些龙头企业(链主)?上下游配套是否完整?产业链的韧性和短板在哪里?
要素成本:土地、劳动力、能源、物流等成本与周边地区相比有何优劣势?
创新能力: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的实力如何?科技成果转化率怎样?
区位与交通:处于哪个城市群?交通枢纽地位如何?市场腹地有多大?
生态与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天花板在哪?“双碳”目标下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少?
外部环境机遇分析
国家战略:是否处于“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覆盖区?能承接哪些政策红利?
产业趋势:全球和全国的技术变革、产业转移趋势是什么?哪些新兴产业与我们现有的禀赋可能产生交集?
竞争格局:周边城市的产业定位是什么?我们是面临正面竞争,还是存在差异化互补、协同发展的机会?
第二步:战略抉择——确定“要去哪里”
在“体检”基础上,做出科学的选择,而非盲目追逐热点。
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同样需要开启“第二曲线”。
三大主攻方向
巩固优势产业:对现有支柱产业,重点在于“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培育新兴产业链:选择1-2个与本地禀赋高度契合、具有成长潜力的新兴产业赛道。关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和“准”。例如,一个有锂电池材料产业基础的城市,顺势发展储能装备制造,就是顺势而为。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可以投入少量资源,关注可能颠覆现有格局的未来产业,如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但不宜作为近期经济支柱。
试水成功,再根据产业发展情况调整资源投入。
绘制“产业图谱”,将最终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细化为一张清晰的“产业链地图”,明确需要补上的关键环节、需要引进的龙头企业类型和技术平台。
05招商规划:回答“我们怎么去”的行动路线
产业规划解决“做什么”,招商规划则解决“怎么做”。
从“撒网式”到“狙击式”招商:基于“产业图谱”,建立目标企业库,按图索骥,重点攻关。
对链主企业,采用“链主对赌”模式。对创新型中小企业,采用“资本先行+场景开放”模式。对所有企业,承诺“审批同步”和“零碳半径”的硬环境。
构建“产业生态”。招商不仅是引进企业,更是引进人才、技术、资本和配套服务。要同步规划建设研发平台、中试基地、产业基金、职业培训体系等。
当前区域经济的竞争,本质上是产业链韧性、产业集群密度与产业生态系统健康度的竞争。
产业链招商成为核心方法论
成功的招商不再是追求孤立的世界500强企业,而是围绕一个主导产业,进行“补链、强链、延链”的系统性布局。目标是形成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生产要素高效配置的产业生态圈。
产业集群的“反脆弱性”
一个成熟的产业集群具备强大的“反脆弱性”。其内部企业之间形成的技术外溢、人才流动、供应链安全机制,能够有效抵御外部冲击,并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对企业而言,入驻一个成熟的产业集群,意味着更低的交易成本、更快的创新迭代和更稳定的供应链保障,这远比一时的税收优惠更具吸引力。
关键指标重塑
评价招商成效的指标,应从“引进项目数量与投资总额”,转向“本地产业配套率”、“关键技术突破数”、“产业集群产值与增速”、“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等更高质量的维度。
展望未来,中国城市的招商引资将更加趋向“精准化”、“生态化”和“数字化”。
唯有真正完成从“政策洼地”到“生态高地”的思维转变与能力建设,才能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占据先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