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头部券商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重组,“证券业并购”不仅折射出国资央企优化资源配置、打造行业龙头的战略方向,更揭示了当下经济发展的深层逻辑——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整合,从规模竞争到效率革命。2025年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部署要求,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在这一背景下,并购招商作为资本招商新趋势之一,逐渐走进了地方政府的视野,成为地方政府盘活存量资产、加速产业升级的破局利器。
并购招商新模式日渐兴起
过去,土地招商和税收招商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招商模式。然而,随着土地资源日益减少、税收优惠政策效果逐渐减弱,这些被称为1.0版的招商模式面临诸多局限。随后,资本招商尤其是基金招商兴起,各地纷纷设立地方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同时设置返投比例,期望借此招引企业、优化当地产业结构。但基金招商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产业的高度同质化。比如,不少地方一窝蜂地发展半导体、人形机器人和低空经济等产业,这将导致产能严重过剩。此外,在新兴产业赛道竞争中,地方政府投入的资金多数难以获得预期回报,“有出无回”被认为是当前地方政府基金招商面临的主要难题。
基于基金招商的困境,并购招商的概念近年来逐渐兴起。并购招商不再限于少数股权投资,而是谋求控股权,实现更有确定性的招商引资效应,从而实现区域内的产业整合。
2024年以来,国家出台《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集中度。自去年12月以来,上海、深圳、安徽等十余个省市相继发布相关并购政策。其中,上海提出,支持上市公司收购未盈利但具备技术优势的资产,并组建500亿元国资并购基金矩阵,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安徽鼓励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参与产业并购,围绕主导产业锻长补短。浙江台州鼓励国企投资入股上市公司,通过双向赋能实现产业链整合。
并购招商兴起的主要原因
并购招商的本质是一宗并购或者一串并购交易,之所以加上招商两字,是因为参与方有特殊主体——国资或者财政,他们在参与并购时还有招商要求。如果把国资基金作为市场化的主体,国资基金的并购招商也属于产业并购或者战略并购。
从投资角度来看,并购招商属于“通盘全吃”,覆盖全价值链。并购招商如同为产业森林“插苗补绿”,地方国资通过控股上市公司快速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在风险防控中推动产业由集聚向集群的质变。
(一)经济环境倒逼资源整合与效率提升
一是增长压力与行业洗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传统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利润压缩等问题,企业通过并购整合资源、淘汰落后产能,快速提升竞争力。例如,中国钢铁行业通过并购重组形成宝武集团等巨头,优化产能布局。二是技术迭代加速。新兴技术(如AI、新能源)颠覆传统产业,企业需通过并购快速获取关键技术。如宁德时代通过投资并购布局锂矿资源,巩固电池产业链优势。三是疫情后修复需求。部分企业因疫情估值低迷,成为并购目标。2020-2022年,全球医疗健康领域并购激增,跨国药企通过收购填补疫苗和特效药研发缺口。
(二)政策支持与产业升级导向
一是国家战略驱动。我国“十四五”规划强调产业链现代化,地方政府通过并购招商引入高附加值产业。例如,合肥市政府主导京东方并购落地,打造“显示屏之都”。二是国企改革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企与民企资本融合,如中国联通引入腾讯、阿里等战略投资者,优化治理结构。三是区域经济协同。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一体化政策鼓励跨区域并购,促进资源流动。如上海企业并购江苏制造业企业,实现产业链互补。
(三)资本市场成熟与金融工具创新
一是资本流动性充裕。全球低利率环境下,私募基金、产业资本积极寻找投资标的。2023年全球私募股权并购交易额超1万亿美元,中国占比达20%。二是金融工具多样化。杠杆收购、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等模式降低并购门槛。如蔚来汽车通过SPAC赴美上市,快速融资扩张。三是跨境资本流动。中资企业出海并购(如吉利收购沃尔沃)与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如黑石收购SOHO中国)双向活跃,推动资源全球化配置。
(四)企业战略转型与风险对冲
一是快速市场进入。并购可绕过行业壁垒,例如滴滴通过收购快的、Uber中国迅速垄断网约车市场。二是多元化布局避险。地产企业转型新能源(如恒大早年尝试并购汽车业务),传统能源集团并购光伏企业(如BP收购Lightsource)以应对碳中和趋势。三是协同效应最大化。横向并购(如美团收购摩拜)降低成本,纵向并购(如苹果收购芯片厂商)掌控供应链,混合并购(如亚马逊收购全食超市)拓展生态。
(五)地方政府招商策略升级
一是从“增量招商”到“存量激活”。传统土地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地方政府转向推动本地企业通过并购引入外部资源。例如,苏州工业园区设立并购基金,引导生物医药企业整合创新药企。二是产业链补链强链。通过并购引入关键环节企业,如深圳围绕华为、腾讯生态,吸引半导体设计公司并购落地。三是风险共担模式。政府联合社会资本成立并购引导基金,如珠海国资参与格力电器混改,吸引高瓴资本注资。
并购招商的六大核心优势
与股权招商、上市招商、产投(基金)招商等资本招商模式对比,并购招商具有以下六大优势:
一是打破产业集聚区低效率恶意竞争,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目前,大量地方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低效率“内卷”式竞争越发激烈。地方政府通过组建产业并购整合基金,扶持若干龙头企业进行产业整合做大做强,可以有效降低恶意竞争、提高本区域细分产业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吸引域外大企业深度介入本地产业和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可以组建专门机构甚至公司,帮助本地企业引进域外的实力企业与并购基金成为控股股东,一旦控股成功,域外企业或并购基金将深度扎根本地,派驻高素质管理团队,调动其全球资源来帮助本地被收购企业成长。
三是快速打造一个新兴产业链。当前,中国正在全面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从行业属性来看,一切利用新技术提升生产力水平的细分领域,都属于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范畴。现在各地政府都在“摩拳擦掌”,引进与新质生产力有关的新兴未来产业。地方政府如果想快速打造没有产业基础的一些新兴产业,通过并购该细分赛道若干领军企业,将是最快捷的一个渠道。
四是快速获得境外优质项目的技术和渠道资源。地方政府如果想获得某些细分产业的境外优质项目,最快的路径也是通过并购的方式控股若干家境外相关标的,借机打破国外技术和市场的封锁。
五是快速增加上市公司数量,助推资本市场发展。目前,企业上市难度越来越大,许多地方政府都提出了快速增加本地上市公司数量的行动计划。在上市审核日益严格的形势下,地方国资“抄底”一些合适的上市公司进行控股,将能快速增加本地控制上市公司的数量。
六是快速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资本运作团队。并购业务号称金融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地方政府组建并购团队进行并购招商,可以快速培养一支精通财务、法律、投行等专业领域的投资精英团队,帮助地方政府更好地利用资本招商发展壮大。
并购招商的主要模式和案例分析
现阶段并购招商主要包括三种模式:
(一)直接并购上市公司
地方政府通过国资平台直接收购上市公司控股权,快速整合上下游资源。例如,无锡国资系统2025年两次出手控股博汇股份和洪汇新材,孚能科技等多家A股公司实控人变更为地方国资系统。
(二)设立并购基金
一是地方引导基金扩容。二是联合市场化资本设立并购基金,定向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合肥海恒集团2024年备案的30亿元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
(三)参与上市公司定增或重组
通过参与上市公司并购定向增发或鼓励本地企业并购重组,增强区域产业协同效应。例如,安徽省推动人工智能主题母基金子基金落地,支持产业链整合。
在具体实践中,直接下场并购上市公司并拿到控股权,逐步成为地方政府重点考虑的招商策略。2月11日,博汇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文魁集团及实控人金碧华、夏亚萍与原鑫曦望合伙签署了关于公司的控制权收购框架协议。交易完成后,原鑫曦望合伙将成为博汇股份控股股东,无锡市惠山区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将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这是无锡国资系统今年以来的第二次出手。1月21日,洪汇新材公告透露,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无锡市锡山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服务中心。并购一家上市公司,再通过上市公司整合上下游产业,比基金招商效率更高,且流动性与安全性也大幅提升。
根据Wind数据统计,2024年以来,实际控制人由个人变更为地方国资系统的A股上市公司已超过20家,其中不少是地方国资平台跨区域并购上市公司。
此外,设立并购基金“借智”也是并购招商的重要模式。
地方并购模式必须坚持与本地优势产业、独特资源相匹配的原则,对被收购企业整合得了、帮得上忙,既能赋能也能管控风险。由此,并购招商对地方国资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来了全新挑战。在具体实践中,地方国资可委托专业的并购顾问在并购前、中、后各个阶段提供专业服务,“借智”开展并购活动。不具备独自下场并购能力的地方政府,可与市场化平台或产业资本合作设立并购基金。未来10年,并购基金或将成为产业整合、中企出海的重要力量。
以安徽黄山市国资委并购光洋股份为例,去年7月,光洋股份公告宣布,公司实际控制人富海光洋基金与黄山富海基金签订股权转让协议,黄山富海基金受让光洋控股81.667%股权,从而获得光洋股份控制权。交易完成后,光洋股份实际控制人将由富海光洋基金变更为黄山市国资委。去年12月,光洋股份公告透露,公司拟与安徽黄山高新区管委会签订《项目投资协议书》,在安徽省黄山高新区内拍取面积100亩土地使用权,用于建设年产6000万套高端新能源汽车及机器人用精密零部件项目,项目投资总额预计为10亿元,共同打造国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并购招商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引领了并购招商的趋势。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今年又将发展并购基金列入了重点任务。笔者认为,上海市并购招商需以“产业升级+资本赋能”为核心逻辑,通过政策创新、生态协同与专业能力提升,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转变,同时,需警惕产业同质化、国资负担过重等风险,确保并购生态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战略引领,聚焦产业链深度整合
1.明确重点产业图谱
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及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领域,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精准锁定“链主企业”和关键标的。例如,上海已梳理重点产业上市链主企业名单,结合山禾云招大数据平台动态分析产业缺口,形成并购标的储备池。建立“产业链+并购基金”联动机制,如利用100亿元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定向支持强链补链项目。
2.推动国资主导的控股权并购
地方国资直接收购上市公司控股权,可快速整合上下游资源,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通过国资并购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建议针对市值30亿元以下的上市公司,优化并购贷款政策(如60%贷款覆盖),降低国资并购资金压力。
(二)完善政策创新与生态协同
1.优化政策工具箱
推出财税优惠、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等政策,进一步强化跨境并购支持。例如,利用自由贸易账户、跨境资金池等工具便利跨境融资,试点科技型参股并购贷款。针对未盈利但技术优势显著的标的(如AI初创企业),提高政策包容性,允许国资基金通过优先股或可转债方式注资,降低短期盈利压力。
2.搭建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
整合“一站式”并购公共服务平台(如上海交易集团主导的平台),提供标的筛选、融资对接、法律咨询等服务。例如,上海引入山禾云招大数据平台精准匹配标的与需求,提升撮合效率。建立并购后赋能机制,对落地项目在用地、能耗、人才等方面提供“一企一策”保障。
(三)提升专业能力与风险防控
1.借力专业机构弥补能力短板
地方国资在标的筛选、交易设计、投后整合等环节普遍存在专业能力不足问题。可委托市场化机构提供全流程顾问服务。推动券商合并打造一流投行,组建综合服务团队,覆盖产业研究、法律尽调等环节。
2.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强化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等行为监管,完善尽职调查与交易条款设计。例如,上海金融法院可设立并购纠纷快速审理通道,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建立国资并购容错机制,允许微利或亏损项目通过并购退出,但需强化资产定价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探索新型招商模式与未来方向
1.发展绿色并购与跨境并购
响应ESG趋势,支持新能源领域并购,探索碳汇资产收购。同时,利用ODI备案机制,支持企业并购境外技术型标的。联合市场化基金设立跨境并购专项,如上海生物医药基金与海外资本合作,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2.推动“股权财政”转型
从传统土地财政转向以并购为核心的股权财政,通过国资持股上市公司获取资本增值收益。上海国资并购基金矩阵可探索“并购—整合—上市”模式,形成资金闭环。
(五)强化跨区域与跨部门协同
1.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协作
推动上海与江苏、浙江等地上市公司跨区域并购,如上海企业并购江苏制造业标的,实现产业链互补。设立长三角并购联合基金,共享标的库与政策资源,避免同质化竞争。
2.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
定期召开跨部门会商(如市委金融办、国资委、证监局),协调政策落地与重大项目推进。
预计到2027年,上海市年度并购交易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培育30家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并购领军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至65%以上,最终建设成为亚太并购资源配置核心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