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01《中国纪检监察报》:“有的干部提不切实际高指标,导致下属只管大量引进项目,不管能否真正落地;有的干部急于展现成绩、搞‘一刀切’,上马一知半解新产业”
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2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其中提到,湖南省耒阳市未经充分研究论证,在当地不具备童车产业集聚发展条件的情况下,提出打造“百亿级”童车产业园,由于支撑条件不足、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童车产业发展远不及预期。谋划工作严重脱离实际,反倒制约了当地发展,各地当引以为戒,避免同类问题发生。
此次对耒阳市的通报让笔者联想到生活中有这么一类人:他们说话喜欢夸大其词、哗众取宠,办事想一出是一出、眼高手低,刚接触给人感觉似乎挺有本事,处久了注定原形毕露,只会令人失望、甚至反感。这类人往往被说成是“不靠谱”“不着调”,重要的事情必不敢相托。耒阳市不顾实际打造“百亿级”童车产业园,还多次在内部材料和媒体上夸大宣传,并连续多年虚报产业园产值,就属于典型的“不靠谱”“不着调”。毫无疑问,这不仅会让群众失望,企业也会避而远之。
近期,多地公开通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不少案例涉及不顾实际、强行上马项目等情况。笔者了解到,现实中,有的干部盲目跟风,看其他城市发展快就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不顾实际跟投热点项目;有的干部当“甩手掌柜”,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导致下属只管大量引进项目,不管能否真正落地;有的干部急于展现成绩、搞“一刀切”,上马一知半解的新产业……凡此种种,不顾当地实际情况搞发展,结果往往并不如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甚至反复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干部推脱说,“我也是为了发展经济”“我是想快点把工作干好”。想干出一番成绩固然是好事,但更需沉下心来,反思问题所在、剖析背后原因。有的是因为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犯了不论证充分就上马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认识上,政绩观出现了偏差,把自己进步当成了最大的政绩,而不是为了造福人民。做好类案分析、以案示警,从出现的问题中深刻吸取教训,才能在发展的大潮中办好民生实事。
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历来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大敌。早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告诫党员干部决策前务必加强调查研究。在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举了生动的例子:“上项目,一说就是几样: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车,是不是全国各省份都要往这些方向去发展产业?”这些指导具体且深入,党员干部谋划工作、推动发展,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当地发展规律,做实调查研究,提升决策议事质效,提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动高质量发展,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坚持打基础利长远、出实招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勇于担当作为,增强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的能力和魄力,防止决策偏差导致一步错、步步错。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是为政者应当孜孜以求的。
02《人民日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十五五产业发展要防止一哄而上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既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又在准确把握未来5年发展大势的基础上部署了战略任务,对于我们继续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十四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中国经济在“量”上接连跨越新关口,在“质”上持续实现新突破。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从“十四五”时期积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我们更能深刻理解为什么“十五五”时期要继续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看发展结构,更加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27万家增长至50多万家,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先进产业聚链成群,前沿领域加快孕育。
看发展动能,更加强劲。累计建成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培育形成60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人工智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400家……科技创新不断催生、引领和壮大新质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看发展底色,更加鲜明。“十四五”时期前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11.6%,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千瓦时电就有1千瓦时绿电……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步履坚实。
谋划部署“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会把坚持高质量发展明确为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把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放在主要目标的首位。当前,无论是破解仍然突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是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抑或是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都要求我们必须继续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全会提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部署,必将科学指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拓展新空间、塑造新优势。
科技创新是世界百年变局的“关键变量”,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具备一定禀赋条件,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可行性。要牢牢把握“因地制宜”的要求,科学理性、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防止一哄而上。
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引领14亿多人整体迈入现代化,这是人类史上的罕见壮举,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新征程上,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质生产力为支撑,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我们一定能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