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最近,“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正式发布。
其中明确提出,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可预见,在这一顶层设计指引下,各地产业布局与招商引资方向正迎来深刻调整。
尽管这些领域多数仍处于发展初期,但潜力巨大。随着国家层面定调,各地已纷纷启动相关布局,未来城市竞争格局正悄然形成。
根据对各地产业规划及行业研究的梳理,北京和上海凭借雄厚的研发基础和产业生态,在多个未来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深圳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具身智能、6G和生物制造等领域表现突出。其他城市则通过聚焦特定赛道形成差异化优势,如合肥在量子科技领域独树一帜,南京在6G技术方面实现突破,杭州依托龙头企业推动具身智能发展。广州、成都、武汉、西安等地也在氢能、核聚变能和6G等方向积极布局。
为此,我们也整理出六大产业产业链全景和重点公司及重点布局城市供参考。
一.量子科技
量子科技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如量子叠加、量子纠缠)来开发和应用技术的前沿领域,主要包括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三个核心领域。它不仅是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也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如IBM、Google)公布的路线图,我国在量子通信方面综合实力领先;在量子计算的多个技术路线上(超导、光量子)与美国并跑,争夺"量子霸权"或"量子优越性";在量子测量的产业化方面正加速追赶。
产业链全景 上游:器件与材料(量子芯片、极低温设备) 中游:设备与系统(量子计算机、保密通信设备) 下游:应用服务(金融加密、药物研发)
代表企业 量子科技产业链企业一览表 产业链环节 细分领域 公司名称 主要业务/领域 量子计算 上游:核心部件 国盾量子、华工科技、富士达、光库科技 测控系统、激光器、射频信号传输、光纤激光器件 中游:整机与软件 本源量子子、幺正量子、图灵量子、中科酷原 超导/光量子/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机、软件 下游:应用探索 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微观纪元、中科网安、弈维里子等 算法开发、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里子通信 上游:核心组件 国盾量子、鲲腾量子、硅臻芯片、光迅科技 QKD 设备、量子随机数发生器、激光器、光芯片 中游:设备与建设 国盾里子、启科里子、太微里子、中电信量子 量子通信设备制造、干线建设与运营 下游 :应用探索 中电信量子、锟铻量子、云玺量子、云海量子、成方量子 安全通信服务、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量子测量 上游 :关键系统 华工科技、中船鹏力、国仪量子、大地熊 激光器、低温系统、真空系统、磁体环境 中游 :测里仪器 国仪量子、国盛量子、国耀里子 量子时钟、量子重力仪、量子磁力计、量子雷达 下游 :应用探索 国仪量子、幺正量子、太微量子、鲲腾量子 精密测量、传感、成像等应用解决方案
量子科技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涵盖量子计算、通信和精密测量三大方向。多份报告显示,合肥、北京和上海在企业和专利申请量上国内领先,构成中国量子科技的“第一梯队”。
科技咨询机构ICV TA&K发布的《2024年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指出,合肥量子产业在国内位居榜首,全球仅次于美国旧金山。中国入围全球20强的量子企业中有3家位于合肥。近年来,合肥通过专项政策和资金支持,已聚集93家量子企业,拥有24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和超2000件相关专利,并成功研制“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等成果。
北京依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等机构,在量子底层技术持续突破,并计划到2030年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上海则聚焦中性原子量子计算,联合企业开展攻关,并借助长三角区位优势在金融、医疗等应用场景领先。其他城市如深圳在量子芯片、济南在量子通信、南京在技术转化方面也有所布局。
二.生物制造
生物制造是一种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利用生物体(如微生物、细胞等)或其代谢产物来规模化生产产品的新型制造模式。
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表示,据统计,我国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近万亿元,发酵产能占全球70%以上,一批有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逐步成长壮大。
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表示,据预测,2050年生物制造有望创造30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占全球制造业的1/3。
产业链全景
上游:基因工具(合成生物学)、菌种库
中游:研发与生产(微生物改造、发酵)
下游:终端产品(生物基材料、创新药)
代表企业 生物制造产业链企业一览表 产业链环节 细分领域 公司名称 主要业务/领域 上游:技术与原料 基因技术 华大智造、金斯瑞生物科技、泓迅科技、迪赢生物 基因测序、基因合成、基因簇合成 生物质原料 中粮科技、山东赫达、山高环能、圣泉集团 淀粉、纤维素、油脂、秸秆等生物质资源 平台型企业 凯赛生物、华恒生物、蓝晶微生物、弈柯莱生物科技 生物基材料、氨基酸、酶库与底盘细胞库 中游:研发与生产 酶制剂与发酵 蔚蓝生物、溢多利、梅花生物、安琪酵母 工业/饲料酶、氨基酸发酵、酵母及衍生物 生物基材料与化学品 金丹橦骤科技、格林美、凯赛生物、华恒生物 聚乳酸(PLA)、生物基聚酰胺、材料单体 下游:产品与应用 医药健康 华熙生物、巨子生物、锦波生物、金城医药 透明质酸、胶原蛋白、重组蛋白、医药中间体 农业食品 梅花生物、安琪酵母 食品添加剂、食品用酵母 日化 华熙生物、巨子生物 化妆品原料 能源化工 凯赛生物、华恒生物 生物基聚酰胺、生物 生物制造以生物质为原料,通过工业发酵实现规模化生产,是创新性技术的代表。根据《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白皮书2024》,上海、北京、深圳和天津在产业竞争力上位列前四。 上海将生物医药作为先导产业,2024年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并聚焦合成生物学和细胞治疗方向,集聚了复星医药、药明康德等企业。北京依托科研机构推动技术突破,计划到2026年培育30家领军企业,产业规模超200亿元。深圳将合成生物列为未来产业之首,建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中心,吸引近半数全国新成立企业落户。天津则利用化工基础,在工业应用端占据优势,并吸引跨国企业布局。杭州和苏州也在产业链细分领域形成特色。 三. 氢能和核聚变能 氢能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可持续的二次能源,可通过电解水、煤气化等多种方式制取,能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分布式发电等领域。 国家能源局《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中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氢气产能超5000万吨/年,同比增长约1.6%;全国累计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超600个,已建成项目超90个,已建成产能约12.5万吨/年,已建项目产能占全球的51%。2024年新建成项目35个,新增产能约4.8万吨/年,同比增长约62%,新建成项目产能占全球的63%。 氢能产业链全景 氢能:制氢、储运、加氢站、燃料电池 核聚变:装置设计、超导磁体、耐高温材料 代表企业 氢能产业链企业一览表 产业链环节 细分领域 公司名称 主要业务/领域 上游:制氢 化石能源/蓝氢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华昌化工、东华能源 煤制氢、工业副产氢、蓝氢 电解槽制造 隆基氢能、阳光电源、亿华通 碱性/PEM电解槽 核心材料 东岳集团、贵研铂业、安泰科技 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双极板 中游:储运 储氢设备 中集安瑞科、京城股份、亚普股份、国富氢能、厦门钨业 储氢瓶、液氢储罐、储氢合金 氢气运输 中集安瑞科 长管拖车、液氢储运 加氢站 中国石化、冰轮环境、开山股份 站体运营、压缩机 下游:应用 燃料电池系统 亿华通、潍柴动力、国鸿氢能、重塑能源 电堆及系统集成 终端应用 宇通客车、福田汽车、上汽集团 燃料电池车辆 核能 核聚变能是两个轻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聚合为一个较重的原子核时释放出的能量,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未来能源。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10月中旬在成都发布《聚变能源展望2025》,该报告认为,全球聚变能探索已经进入决定性新阶段。截至2025年,全球聚变领域的商业资金已累计超过100亿美元,2025年在运的聚变装置数量也达到了空前水平。 核能产业链全景 核聚变:装置设计、超导磁体、耐高温材料 代表企业 核聚变(先进能源)产业链企业一览表 产业链环节 细分领域 公司名称 主要业务/领域 上游:原材料 第一壁材料 章源钨业、厦钨新能、中国五矿、中钨高新 钨基等高性能材料 高温超导材料 西部超导、精达股份、上海超导、联创光电、江苏永鼎 超导带材、线材 中游:核心设 备 蒸汽发生器 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宝钢股份 热能交换设备 汽轮机 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尔滨汽轮机厂 能里转换(发电)设备 低温系统 GOALAND、NEWAY 超低温冷却与维持系统 偏澽器 国光电气、安泰科技 核聚变装置关键部件 氢能和核聚变能作为清洁能源的双重引擎,正迎来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并行发展。各城市在绿氢制备、核聚变研发等领域形成差异化布局。 北京在氢燃料电池催化剂方面取得进展,计划构建覆盖京津冀的氢能网络,并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上海提出到2035年建成领先的氢能产业体系,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3300辆,并依托中国聚变能源公司攻关聚变技术。广州发布专项措施推动氢能产业,吸引项目投资超40亿元。佛山、重庆、合肥、成都等地也在氢能制备或核聚变领域取得进展。 四.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BCI)是一种通过神经信号与设备交互的技术,通过在大脑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直接通信通路,实现“意念”控制与信息交互。它实现了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可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等类型。 2025年7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产业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并设定了到2027年和2030年的清晰目标。 10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时,郑栅洁表示,基于2025年《实施意见》的基石,未来五年,脑机接口将从前沿技术走向规模化应用,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柱。 产业链全景 上游:硬件(电极、芯片)、算法 中游:产品集成(医疗设备、外骨骼) 下游:应用场景(医疗康复、脑疾病治疗) 代表企业 脑机接口产业链企业一览表 产业链环节 细分领域 公司名称 主要业务/领域 上游:硬件/软件 脑电采集设备 RrainCo 脑电信号采集设备 BLE 芯片 Telink, Actt BLE 芯片及 IP 供应 外部嵌套设备 Ekso Bionics, Qculus 外骨骼、VR 眼镜 中游:产品/平台 脑机接口平台 Neuralink, weurosky,BrainGate,synchron,NeuroMatrix,博睿康,NeuroXess 侵入式/非侵入式脑 机接口平台 脑机接口设备 MindMaze, CTRL-Labs,ElectroThink(拓曼科 技) 脑机接口设备 、神经接口腕带 下游:应用领域 娱乐/教育/医疗 miHovo,Google,创新医疗 _ 脑机接口通过神经信号与设备交互,是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兴领域。预计2027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55.8亿元,上海、北京和深圳目前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上海率先系统布局脑机接口技术,启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并在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赛道取得成果。北京在非侵入式领域突破,应用于医疗康复,计划培育领军企业。深圳将脑机接口纳入未来产业计划,华为、腾讯等企业开发的应用已进入教育和游戏领域。杭州和成都凭借高校和医疗资源,在情感识别和康复机器人方面有所建树。 五. 具身智能 具身智能指基于物理身体的智能系统,也就是赋予智能体(如机器人)通过自身“身体”与环境交互、理解和执行任务的能力。 目前,行业的竞争已从机械本体转向机器人“大脑”——即基于多模态大模型(VLA:Vision-Language-Action)的决策控制系统。 应用方面,具身智能机器人已在高端制造(如精密装配)、仓储物流(复杂分拣)、科研实验等特定封闭场景中证明其价值,正逐步向商业服务、家庭陪伴等更开放的场景渗透。 产业链全景 上游:“大脑”(AI 大模型)、“小脑”(运动控制算法)、传感器 中游:“身体”(机器人本体制造) 下游:场景落地(工业制造、家庭服务) 代表企业 具身智能产业链企业一览表 产业链环节 细分领域 公司/产品名称 主要业务/领域描述 上游:核心手部件与软件 感知器件 奥比中光 视觉传感器 柯力传感 力/力矩传感器 运动器件 汇川技术 电机/控制 绿的谐波 减速器 控制交互 寒武纪 芯片 基础软件 鸿蒙 操作系统 智元(Genie Operator-1) 机器人领域大模型 中游:整机系统 人形机器人 优必选 全球人形机器人专利数第一 宇树科技 全球消费级四足机器人市占率最高 智元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整机 自动驾驶载 具/平台 特斯拉 (Qptimus) 人形机器人 小鹏汽车(PX5) 人形机器人 工业制造 华为(昇腾 A1+鸿蒙) 机器人平台 埃斯顿、新松 汽车制造、电子组装等 下游:应用场景 商业服务 追觅科技(ARES) 家用机器人 普渡机器人 餐饮配送机器人 医疗康养 傅清利叶(GRX 系列) 人形康复与辅助机器人 天智航 手术机器人 家庭服务 小米 (yberdeg) 仿生四足机器人 石头科 技 家庭服务机器人(如扫地机) 具身智能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北京、深圳、上海和杭州在技术、产业和生态上综合领先。 北京作为原始创新高地,成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和产业园,计划突破关键技术并培育千亿级集群。深圳是制造重镇,产业链企业数量全国第一,总产值超1700亿元,并推出超常规政策支持发展。上海构建完整产业生态,机器人规模占全国三分之一,目标推动核心产业突破500亿元。杭州凭借宇树科技等企业,在核心部件领域具有先发优势,计划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六. 第六代移动通信(6G) 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6G),将比 5G 提升 100 倍速率,支持 1Tbps 峰值传输,其核心能力是融合通信、感知、计算与人工智能,最终在数字世界中构建一个物理世界的实时、高精度 “数字孪生”。 6G 正从标准制定走向应用示范,北京、深圳、南京、上海等地通过技术突破与场景测试,合力抢占全球制高点。 北京是6G标准制定的 “核心枢纽”,在太赫兹通信、智能超表面等技术上取得突破。 深圳拥有全球最完整的通信产业链,覆盖 6G 所需的多个环节,华为、中兴通信在全球 5G、6G 专利数量排名中长期位居前列。 南京依托紫金山实验室,在 6G 太赫兹频段上取得突破,2023 年底完成的 6G 光子太赫兹实时无线传输通信实验,传输能力比 5G 提升上百倍。 上海启动实施了 6G 战略前沿任务专项,加快推进 6G 技术研发与创新。 此外,湖北的中国信科集团总部位于湖北,星地融合技术全球领先,相关专利数量居全国第三,全球首个 6G 系统样机已在湖北传出首组信号。 产业链全景 上游:芯片、半导体材料、天线材料 中游:网络设备、终端设备、测试仪器 下游:应用生态(全域覆盖、通信感知一体化、全息通信) 代表企业 6G产业链企业一览表 产业链环节 细分领域 公司名称 主要业务/领域 上游:元器件与材料 射频元器件&材料 铖昌科技、臻镭科技、盛路通信、国博电子、三安光电、信维通信 射频芯片、元器件、材料等 光模块&光芯片 中际旭创、光迅科技、新易盛、天孚通信、华工科技、源杰科技、光库科技、剑桥科技 光通信模块、光芯片与器件 中游:网络设备与建设 无线网络 中兴通讯、华为、信科移动、普天科技 无线通信设备与解决方案 传输网络 中兴通讯、华为、烽火通信 传输网设备与解决方案 IT 网络 中兴通讯、华为 数据中心、企业网络等IT设备 卫星及地面站建设 中国卫星、海格通信 卫星制造、通信导航、地面站设备 下游:运营与服务 运营商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广电、中国卫通 射频芯片、元器件、材料等 上游:元器件与材料 射频元器件&材料 铖昌科技、臻镭科技、盛路通信、国博电子、三安光电、信维通信 射频芯片、元器件、材料等 6G技术将实现空天地一体覆盖,目前正从标准制定走向应用示范。北京、深圳、南京和上海通过技术突破与场景测试,合力抢占全球制高点。 北京在太赫兹通信等领域取得进展,并出台行动方案推动产业布局。深圳拥有完整通信产业链,华为和中兴在专利方面领先,计划建设低空通感网络作为试验场。南京依托紫金山实验室在太赫兹频段突破,传输能力提升百倍,目标打造6G之城。上海启动专项任务,聚焦芯片器件和卫星互联方向,深化与人工智能融合。成都、武汉和西安等地也依托高校资源进行布局。上海、北京、深圳和天津形成优势集群
京沪领先,多城竞逐
上海、北京和深圳构成技术核心
京深沪杭各具特色
京深宁沪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