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四中全会给招商引资释放的8个重大信号!

发布时间:2025-11-11 09:18 标签: 招商引资

1、扩大有效投资——招商从“拼数量”到“拼质量”

公报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

“扩大投资”大家都理解,但加了“有效”两个字,意味深长。以前我们汇报招商成绩,常常说“引进了多少项目、总投资多少亿”。但这次中央强调的,是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过去的问题在哪里?

很多地方在招商时,拼命追求大项目、大投资额,但落地后发现:

有的企业只是来圈地,实际投产能力有限;

有的企业投了,但技术含量不高,没带动上下游;

甚至有些“政绩项目”,三五年后成为“烂尾工程”。

这些都不能算“有效投资”。

什么样的项目才是有效的?

我觉得至少要符合三个条件:

产业链带动:能补链、强链、延链。比如引进一家新能源电池企业,同时能带动材料、设备、回收等上下游。

长期贡献:能稳定产生税收和就业,不是一锤子买卖。

技术升级:能带来新质生产力,提高地方整体竞争力。

地方应该怎么做?

招商目录要调整:少一些低水平的加工项目,多一些高端制造、绿色低碳、数字化相关。

考核机制要转变:别再只看签约额,而是要跟踪“项目投产率、达产率、税收贡献”。

对项目要有“后评估”:签约时热闹一片,三年后看看,是否真成了“有效投资”。

我接触过一些长三角城市,他们的招商考核已经改成了“亩均产出”“亩均税收”,这就是往“有效投资”方向走。

2、全国统一大市场——招商的卖点要从“土地”变成“市场”

公报强调:“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

这个表述对招商非常关键。过去,地方招商往往依赖“地方保护”,靠政策洼地吸引项目。但如果全国统一大市场加速建设,这种模式会越来越难。

对招商的两层影响:

挑战:地方保护和恶性竞争会受到限制。过去拼命打价格战、开口子政策的做法,很可能被叫停。

机遇:全国市场更畅通,意味着一个项目落在你这里,不是只能服务本地,而是能辐射更大市场。

招商人员怎么转变思路?

不要只说“我这里土地便宜、补贴多”,而要强调“你在我这里,可以通达全国市场”。

要把地方区位优势放到全国大市场格局里去讲,比如“这里是长三角的中心点”“这里是西部的物流枢纽”。

要关注政策风险,避免承诺一些可能违反“统一市场”原则的优惠。

举个例子:浙江一些地方招商时,宣传口径从“税收返还多少”变成“你在我这里可以快速进入长三角供应链体系”。这就是把招商话术从“优惠”转向“市场通道”。

3、要素市场化配置——招商不再是“送优惠”,而是“配资源”

公报提出:“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要素是什么?土地、资金、人才、技术、数据。招商能不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把这些要素匹配好。

传统招商的局限:

很多地方政府还停留在“给企业地、减点税、补点钱”。但现在企业更关心的是:

人才能不能找到?

技术合作平台是否成熟?

金融能不能支持?

数据和算力有没有保障?

如果这些配不上,企业很难扎根。

招商的新逻辑:

招商干部要学会讲“要素包”。比如某地对一家AI企业说:我们这里有高校人才储备,有国家级算力中心,有风投基金专门支持数字经济。

服务从“前期承诺”变成“后续保障”。企业投产后,能不能快速拿到人才指标、贷款支持,这才是关键。

地方要主动做“要素整合者”。把人、钱、地、技提前准备好,打包给投资者。

我看到一些沿海城市已经在做“招商要素清单”,签约前就告诉企业:土地位置在哪、人才来源在哪、金融机构怎么对接,这样投资者会很安心。

4、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招商的主战场

公报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句话几乎点明了未来招商的方向: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

为什么要强调制造业?

制造业才是就业和税收的根基。

服务业固然重要,但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很难长期发展。

在国际竞争中,制造业是最硬的底牌。

招商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储能。

高端装备:机器人、智能制造、半导体设备。

绿色低碳:环保设备、新材料。

数字制造: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

地方怎么做?

要先梳理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比如,有的地方适合做材料,有的地方适合做应用终端。

招商宣传要突出“补链强链”。比如某地说:我们缺电机企业,如果能引进一两个,就能把新能源车产业链补齐。

不要盲目上项目,而是要考虑能不能形成集群。

我知道有些地方为了上新能源车,花大钱引了一家整车厂,但上下游配套不全,最后企业运营困难。这就是典型的“光有点,没成链”。

5、双向投资和开放——招商要有国际化思维

公报提出:“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这句话提醒我们:招商不只是“请进来”,还要“走出去”。

对招商的新要求:

要能帮助本地企业“走出去”。比如有的地方成立了境外产业园,把本地企业打包出海。

要能吸引外资“进来”,不仅仅是资金,还包括技术、管理、市场渠道。

要能推动中外合作。比如联合研发中心、合资工厂。

招商人员要学会的新能力:

懂国际规则,能和外资企业对话。

会讲国际化的故事:为什么你在我这里投资,可以辐射东盟、可以进入RCEP市场。

能搭建国际招商平台,比如通过会展、跨国商会、海外机构。

我接触过新加坡、日本的一些招商模式,他们很强调“双向”。比如日本的JFOODO,既帮日本企业出海,也吸引外国食品企业进入日本市场。这是值得借鉴的。

6、区域协调发展——招商要学会“抱团作战”

公报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这句话意味着:招商已经不是单个城市的事,而是区域协同的事。

为什么要抱团?

一个项目往往需要上下游支撑,单个城市很难满足。

城市之间竞争激烈,但如果抱团,能形成“区域优势”。

国家现在更鼓励“城市群、都市圈”的整体招商。

招商人员要怎么转变?

多考虑“我和周边城市能不能一起招商”。

招商宣传要突出“区域协同”。比如:“落在我这里,你不仅能用到本地资源,还能共享整个都市圈的产业链”。

联合推介、联合签约会是趋势。

像成渝双城、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都已经在尝试跨区域招商。未来这种模式会越来越多。

7、政策环境透明化——招商要少套路、多兑现

四中全会公报强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这意味着招商优惠政策会越来越规范。

过去的问题:

有些地方招商时承诺一堆,落地兑现不了。

企业感觉“口头承诺”太多,最后只能吃哑巴亏。

未来的趋势:

政策越来越统一、透明,地方“私下优惠”空间变小。

投资者更关心“政策能否兑现”“环境是否稳定”。

招商人员应该怎么做?

少打“口头支票”,多拿“制度文件”。

在招商时明确告诉企业:哪些能做,哪些做不到。

强调“法治化营商环境”,而不是“领导批条子”。

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做“招商政策白皮书”,所有优惠写清楚,投资者一目了然。这就是方向。

8、从“拼资源”到“拼服务”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四中全会对招商的启示,那就是:从拼资源转向拼服务。

过去:

招商靠资源:地价低、补贴多、税收优惠大。

未来:

招商靠服务:审批快、配套全、要素足、市场大。

招商干部不再是“签合同的人”,而要成为“企业的服务合伙人”。

9、结语

总结下来,四中全会公报对招商引资释放了几个关键信号:

投资要“有效”,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统一大市场建设,招商要站在全国格局思考。

要素市场化,地方要学会做“要素整合者”。

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是未来招商的主战场。

双向投资,招商要有国际化眼光。

区域协调发展,招商要抱团作战。

政策环境透明化,兑现比承诺更重要。

招商竞争力,从拼资源转向拼服务。

对地方招商人员来说,公报给出了大方向,接下来就是把这些信号转化成具体的行动:更新招商目录、优化服务体系、加强区域协同、提升团队能力。

招商是一场持久战。谁能先理解信号,谁就能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