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01施小琳: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做强能级做大规模做优生态
施小琳强调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落实省委要求,着力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发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评价体系牵引作用,突出“六个一批”抓项目,持之以恒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做强能级、做大规模、做优生态,夯实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质向新引擎支撑,切实把战略机遇、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人才创新等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施小琳指出,建立重点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以来,在链长带领、链长办推动和各方共同努力下,全省产业建圈强链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着力重点、协同推进、项目谋划、场景培育、政策支持、生态构建等方面还存在不平衡。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保持发展定力,全面进圈入链,强化分工负责、统筹联动、资源整合和运行调度,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高质量推动各项部署落地落实,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激发主体活力,加力加劲提升产业能级水平、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后发赶超新路子。
施小琳强调,要突出关键抓手推进建圈强链。要扭住生态评价体系“牛鼻子”,紧盯规模效益、市场主体、领军人才、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中试平台、产业基金等,细化完善各产业链评估指数和分项指标,梳理上下游左右岸情况并精准“画像”,精选关键子链作为重点方向,绘制完善产业链数字图谱和作战图,将目标任务细化落实到承载地协同地、链主链属企业和具体项目,加强常态化监测调度,动态开展跟踪问效,强化评价激励,持续完善产业生态,形成推动建圈强链健康发展态势。要按照“六个一批”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形成“谋划储备一批、洽谈招引一批、投建运营一批、激活提升一批、育优做强一批、纾困解难一批”项目清单,链长牵头、部门协同、省市联动、企业参与,把抓发展落实到项目上,共同开展项目谋划储备,靶向招引龙头及关键配套企业,有组织成体系全链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支持更多企业上规上榜上市上云,形成“六个一批”项目清单,落实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持续跟踪调度项目进展,更好推动产业链发展提速提质。
施小琳强调,要突出工作重点推进建圈强链。要加强政策对接沟通,密切关注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走向和指导要求,及时将信息传递到相关部门、责任地区和重点企业,积极研究出台落实政策措施,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发展。要明确阶段性突破重点,分层梳理形成强链延链补链清单,开展不同技术路线场景验证和应用推广,强化与市场主体和高校院所紧密联动,组成专班深化研究,着力破解痛点堵点难点问题。要增强工作主动性创造性,鼓励积极向外延伸、促进融合发展,探索更多系统性解决方案,不断拓展新领域、抢占新赛道。要强化跨部门跨区域协调,加强省级资源统筹,围绕统计、财政、税收等加快建立鼓励创新协作的利益分享机制,推动承载地协同地抱团联动、错位发展,加强自然资源、能源、金融、人力资源等要素协同保障,合力推动产业做大成势。
02施小琳:抓好汽车产业链主企业招引
充分发挥会展经济的重要作用,高标准高水平办好成都国际车展等各类展会活动,强化链接全球资源、拉动市场消费、促进产业发展的功能,助力成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市”建设。
汽车产业是成都的支柱产业之一,具备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整车生产、后服务完整产业链,近年来全市汽车产业保持平稳发展。成都也是中国汽车消费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市场潜力巨大。希望企业坚定发展信心,抢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机遇,持续加大在蓉投资布局力度,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发展能级水平。同时充分依托成都市场、人才、政策等优势,发挥好链主企业龙头作用,带动更多上下游企业在蓉集聚,助力成都产业建圈强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将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各类车企在蓉发展创造更好生态、提供更优服务,让大家在蓉实现更大更好发展。
本届车展不仅是展示汽车新产品新技术的重要窗口,也是推动汽车行业交流、拉动汽车消费的重要平台。要对标国际一流会展标准,精心做好策划组织、服务保障、安全管理等工作,推进生产、生活、消费场景相结合,全面优化参展观展体验,使之成为市场主体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特色节会活动。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更好发挥车展窗口平台作用,准确把握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深化与全球车企交流合作,积极抢抓关键赛道,不断完善产业生态,持续提升全市汽车产业发展能级水平。要更好发挥汽车消费对稳定消费大盘、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用好“以旧换新”、购置税减免等汽车消费政策,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优化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要推动环保政策和惠企惠民政策相结合,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成都交通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
03施小琳:用好产业基金、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招商政策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让创新资源要素更加活跃、创新成果价值充分释放。
要聚焦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等优势,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积极性,强化校地合作,加快推进中试研发平台建设,跟进解决痛点堵点,构建顺畅高效的技术创新和转移转化体系,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要持续壮大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综合运用产业基金、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政策工具,强化科技转化中介机构和职业经理人引育,加强与各类科技园区协同联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企业要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瞄准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力、核心竞争力、市场拓展力,同时积极参与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建圈强链,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来蓉布局发展,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都将围绕企业所需所盼所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全力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助力企业提升发展能级。
要牢牢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强化种业种源、农机装备和农业技术等领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成都片区。要打造一批以农业科技为主题、集科普教育、休闲娱乐、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科普场馆和示范园区,营造更多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场景,推动农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升级。
04施小琳:科技金融要更助力更多企业“上规、上榜、上云、上市”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省委有关部署要求,准确把握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目标,依托成都金融业特色优势,重点抓好金融要素保障、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工作,扎实推进金融科技产业建圈强链,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水平。
发挥好金融助企惠民作用,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持续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更好赋能先进制造、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关部门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构建更加有利于金融企业发展的产业生态,为广大金融机构在蓉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要把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大力实施“交子之星”经济证券化倍增行动,加大国际高端金融资源要素引进力度,积极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持续提升金融市场化运作水平,助力更多企业“上规、上榜、上云、上市”。
成都金融科技活跃度高、成长性好、创新力强,
◆要着眼于优化生态提升能级,持续加强规划和顶层设计,聚焦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等重点工作,统筹要素资源,细化政策举措,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要着眼于发挥优势夯实基础,用好成都市场主体活跃、创新氛围浓厚、人才资源富集等优势,依托智慧蓉城等平台,促进金融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持续锻造金融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要着眼于破解痛点难点问题,协力攻坚克难,供需两端同时发力,重点解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高、金融监管薄弱等问题,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推动全市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要着眼于共建共享凝聚合力动力,深化与金融机构总部合作,打破条块分割,进一步优化政银企对接机制,推动“蓉易贷”“蓉易享”等平台互联互通,强化成渝地区双核金融联动和成德眉资金融同城化发展,构建具有区域辐射力的金融市场体系。
05施小琳:坚定不移搞经济,努力形成新质生产力!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强化“四功能”、构筑“两地”等重要指示,为我们在国家现代化全局中推动城市未来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全市上下要在把握使命责任中强化格局担当,在把握发展形势中锚定目标不动摇,在明晰发展基础潜力中锻长板补短板,在对标先进经验中提高工作水平,在精准回应群众期盼中提升民生福祉, 以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推动各项工作聚力成效。
明年各项工作纷繁复杂、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必须聚焦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加强系统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
要坚定不移拼经济搞建设,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
◆更高水平推进产业建圈强链,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争取更多重大生产力布局,强化圈链协同、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发力,提升前瞻谋划能力、加快布局新赛道培育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形成新质生产力。
◆更高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建强用好创新平台、放大溢出效应,推进校院企地融合发展、集聚发展势能,深化科技交流合作、完善创新生态,推动更多原创成果“沿途下蛋”、延链孵化。
◆更高水平推进数字化转型,发挥超大市场规模、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等优势,立足智慧蓉城建设,强化数字化转型“新基建”的支撑能力,提升产业链整体数字化水平,推动城市经济数字化转型取得新进展。
◆更高水平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坚定扛起绿色低碳转型的责任担当,密切跟踪前沿先进技术发现应用,加快推动“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努力打造一批近零碳园区、社区、楼宇,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更高水平推进开放型经济,充分借鉴成都大运会成功经验、做好“后大运文章”,接续筹备好世园会、世运会等重大赛事展会活动,同时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拓展开放通道,打造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放大格局全面提升城市枢纽功能,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更高水平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营造公平公正市场参与机会,大力优化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大力优化服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千方百计地稳定企业信心,切实让各类市场主体轻装上阵、安心发展。
要坚持以正确政绩观和科学方法提升工作质效。
◆要强化系统思维,防止工作碎片化,多做协同联动的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更好协调统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以一个问题的解决带动整体全局、一个领域问题的解决。
◆要强化辩证思维,防止工作简单化,多做利当前谋长远的事,处理好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表象和本质的关系,防止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防止解决一个老问题带来一个新问题。
◆要强化求真务实,防止工作形式化,多做惠企利民的事,坚持用事实来说话、拿成果来表明、以实效来检验,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全面检视、以上率下、示范整改,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推动形成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06施小琳:构建起“链主+平台+机构+基金+人才”产业招商生态
党的二十大作出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部署。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明确要求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都科教、产业、开放、市场等资源富集。近年来,我们锚定“制造强市”“科技强市”“产业强市”目标,依托在蓉科研机构、大学院所、科创企业,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了一批高能级产业集群,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和产业创新基础。推动既定目标实现,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专业性、系统性、协调性,坚持问题导向,借鉴先进经验,拿出务实有效政策措施“干货”,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造性积极性,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难点堵点,让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要着力于创新创业生态营造,推动各类主体激活、相互耦合。加强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动合作,做大重产基金和科创投基金规模能级,强化科学家、工程师、工匠人才和技术职业经理人等引进培育,健全引才、育才、留才政策体系,完善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机制,推动各类创新主体互动合作和创新要素高效集聚。
◆要着力于体现市场检验导向,提升产业建圈强链能级水平。发挥有效市场作用,形成创新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完善高品质功能服务平台,以更精细、更专业、更综合的服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痛点,加速推进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创业孵化,不断完善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等“5+N”产业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增强产业体系活力和竞争力。
◆要着力于体现科学精准,构建务实管用的评价激励机制。发挥好有为政府作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高创新组织和产业组织能力,打造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揭榜挂帅”对接平台,鼓励国有企业积极参与联动创新。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规范,集成各类要素供给,积极推动全市重点科技项目、重大改革措施、重大扶持政策落地落实。
◆要着力于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推动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提升。聚焦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新赛道,以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务实举措,统筹新型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城市智慧治理等工作,以点带面打造新场景新业态,谋深笃实全面优化城市创新发展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