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一、四步判断法摸清家底 规划之前,得先看自己手里有什么牌。咱们用四步判断法,把本地的产业和经济家底摸透。 第一步,摸清县域类型第四步,资源筛选
咱们得看看有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比如土地多、港口好、交通便捷,判断是否具备空间格局性优势。 通过四步判断法,可以弄清楚三个问题:咱们的优势是什么?发展问题或痛点是什么?下一步应该做? 拿山东无棣县来说,主要是靠二产和三产来拉动经济。 从增速来看,二产和三产都比一产快,特别是三产,说明无棣县服务业发展得很好,经济结构也在向服务型转变。 地理位置上,无棣县虽然位于济南都市圈最外层的辐射圈层,但与青岛和京津冀地区有空间协同,具备外部发展机会。 核心资源上,无棣县的土地资源不突出,但港口资源丰富。所以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港口经济和物流业。 二、县域经济六大发展模式 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截止2023年,我国有近3000个县级行政区。 经过对多个县域的分析研究,谷川产业研究院总结了县域经济的六大发展模式。 ①创新驱动型 代表区域是长三角城市圈,他们主要是靠知识创新、技术升级、要素流转来驱动,融入全球产业体系,产学研协同发展。 重点在于吸引科技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促进人才、资本和技术的流动,形成创新生态。 就县域而言,想要避免被动配套,就得主动寻找独特价值。 以昆山为例,借势上海、苏州、杭州,承接产业溢出,实现传统与新兴产业融合,然后吸引周边乃至省外人口和资本流入。 ②产业集群驱动型 代表区域是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他们培育了完整的高水平产业链,拥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化大企业集团。 这些县域要打好民营经济、品牌经济、实体经济“三张牌”,培育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以晋江为例,先是承接台湾制造业转移,使用小作坊代工。 建设代工厂学习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利用“苍蝇腿也是肉”思维,逐渐完善产业链条。 后期从代工转向自主产业链,聚集细分赛道,比如鞋服、食品等。 ③区域融合驱动型 代表区域是长株潭城市群,他们主要靠中心城市外溢效应+县域主导产业结合来驱动。 这类县域,需要跟区域内核心城市搞好关系,规划、设施、产业、公共服务都得协同起来。 不只是湖南地区,在安徽的肥西县,我们看到,该县域通过研判空间格局,用好国家级高新区(合肥高新区)和合肥经开区之间的区位优势。 在紧邻合肥的桃花镇建设工业园,参考合肥高新区模式,等待时机,承接三地资源外溢。 一句话总结,跳出区位限制,前瞻性规划载体。 ④传统产业升级驱动型 代表区域是山东半岛,县域经济发展以数字化赋能、创新驱动等举措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实现新旧动能转化。 特点是聚焦低碳改造、产品功能扩展(如汽车→航空航天)。 这类县域,可依托传统产业基础,通过区域协同、品牌赋能加快转型,引入新兴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 ⑤资源开发转型驱动型 代表区域是资源型县域(如神木),他们主要靠资源开发布局新动能来驱动。 特点是提前应对资源枯竭,推动原料向产品升级,或者与新兴产业结合。 这类县域,需要发挥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围绕煤炭等资源进行产业链布局,推动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商贸物流型城市、休闲度假型城市转型,摆脱“资源诅咒”。 ⑥核心企业驱动型 代表区域是仁怀市,他们主要以本地龙头企业培育为驱动,特点是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税收与产业生态双赢。 这类地区,主要依托特色资源和行业龙头企业,整合区域独特的优势资源,围绕核心企业全产业链配套。 这样一来,税收增加了,产业生态完善了,县域经济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边界县域困境和思路 前文总结的六大模式,都是靠着各地的特色资源打造出来。 但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类县域,既没有六大模式的优势,在区位、产业、人口等方面也不占优势。 一方面,地理位置比较尴尬,往往地处两省或多省交界地带。跨省的路不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要素流动不起来,两边“不讨好”。 比如,位于皖苏鲁豫交界的安徽砀山县,虽为四省通衢,但长期因行政区划分,导致物流成本高。 另一方面,产业基础薄弱,现有产业大多层次低链条短,转型升级动力不够,新产业又难扎根。 以纺织服装为例,部分县域面临环保限制、印染环节缺失的问题。即便有了产业链招商图谱,但招商效果还是不如意。 此外,边界县域往往是劳动力输出地,年轻人大量外流,本地人力和市场需求都不够。 比如,位于湘桂黔交界的湖南通道县,作为人口小县,但依旧免不了“人才虹吸”问题。 那这些县域该怎么办呢?明确三个思路。 首先,做好产业诊断 看看自己有什么优势产业,把家底摸清,找出优势资源和短板瓶颈,确定招商方向,避免盲目引进“水土不服”的项目。 结合周边城市的需求,明确2~3个主导产业群,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然后将区位劣势转化,从地理边缘变为开发枢纽。 比如,通道县依托三省交界优势,打造“边界药市”,联合贵州黎平县、广西三江县发展中药材、茶叶等特色产业,带动数万人就业。 其次,是传统产业“焕新” 招商时不能只盯着招新企业,也要助力本地传统企业升级,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在纺织产业方面,可以转向产业用纺织、配套生物医药等高关联领域; 考虑印染等环节,是否能在当地解决,或者跟周边产业集群、中心城市合作,进行配套发展。 部分边界县域,已经迈出了转型步伐。 比如,府谷县研发低阶煤高温热解技术,推动生产设备升级,2023年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并计划打造全球金属镁绿色标杆。 再比如,砀山县引入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发展高端医疗器械制造,实现与深圳总部同工同酬,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 最后,敢于突破政策“枷锁” 可结合边界地区特点,探索区域合作机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创新招商模式。 比如,争取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试点,用活用足各类资源。 招一些不看政策的产业,比如看中低成本、地理位置等因素。这类产业项目,也更容易被招进来。 企业来了,“人气”有了,后续招商也会更顺畅一些。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边界县域发展需跳出“边缘思维”,把地理劣势转化为开放优势。 从通道县的“边界药市”,到砀山的高端制造产业园,再到府谷的绿色转型,这些实践表明,只要找准特色定位、创新机制,边界县域也可以“弯道超车”。 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与要素整合。 县域招商得更接地气,用这些思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