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新任江苏省代省长刘小涛,对招商引资、企业服务、项目建设有哪些重要论述?

发布时间:2025-10-24 10:40 标签: 招商引资

01 把企业事当成自己事


要深化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引导民营企业坚守实业、自主创新,更新理念、转变观念,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以高质量供给创造需求新热点。对于企业提出的意见,党委政府层面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快推动温州技师学院扩容,解决好人才子女就学问题,外引内培为企业提供人才保障。要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用足用活各类惠企政策,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为企业服务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本职本责,要牢固树立“服务员”意识,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换位思考为企业服务,真正把企业家当作自己人、把企业事当成自己事。要持续办好“两个健康”直通车活动,引导企业坚定发展信心,强力攻坚要素保障,一类一策、举一反三,加大涉企政策落实和纾困解难力度,依法依规化解共性问题,健全完善为企服务机制,以实际行动和成效助力“两个健康”。


02  我们要反思:到底为企业做了什么?


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到底为企业做了什么?各级各部门在花大力气招商引资、抓大项目、促经济增长的同时,不要忽略最关键的是要实实在在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针对企业发展遇到的难点问题和共性问题,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积极协调解决,争取政策,全力以赴支持企业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强化服务意识,研究出台支持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资金、用地、手续办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真心实意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各金融机构要解放思想,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破解制约企业融资的瓶颈问题,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开展人才定单式培养,吸引猎头公司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等方式,解决企业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03 以企业评价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

据《汕头日报》报道,在2016年11月的一次党代会上,刘小涛公开向在场的党代表报出了自己的手机号码,“以后有什么意见建议,欢迎大家随时给我打电话、发短信,我一定及时采纳大家的意见。”


我们要牢固树立制造业立市、强市、兴市、富民的理念,突出抓好产业层次、创新能力、项目招引、企业规模、要素保障等环节,全力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竞争力,推动温州制造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
刘小涛强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当前重点要全面提振企业投资与发展信心,以企业评价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建立惠企政策评估、整合集成机制,推动涉企问题“一站受理”“一揽子破解”,精准施策、破解难题、硬核保障提振企业信心。要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与企业竞争力,在科技创新上舍得加大投入,加强创新型产业和科技型企业培育,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为企业赋能,推广“头部企业+大学(研究院)”创新联合体模式,畅通“基金+创投+产业+科技”全闭环,结合产业和企业需求精准引育人才。要坚持走高端、智能、绿色转型之路,一个一个抓好传统支柱产业高端化转型,紧扣细分赛道、未来产业打造新增长极,提质提效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平台和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
刘小涛强调,要更好发挥链长制建强现代产业集群,迭代升级产业链链长制“十个一”机制,坚持对外招商引资、对内增资扩产“两手抓”,做优生产性服务业,做好产业规划编制、产业基础再造、强链延链补链、企业扶优育强等文章。要围绕企业所需所盼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数据得地”等新机制,抓好“双改融合”,以重大平台集聚落地重大产业项目,同时全方位常态化排查整治消防安全、安全生产隐患,守牢安全发展底线。


04 实施“暖企行动”,既要敢于说“不”,又要善于说“行”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继续深入开展“暖企行动”,精准服务企业发展和项目推进,构建良好营商环境,以实际行动解企业之困,暖企业之心,为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刘小涛指出,民营制造业企业的平稳持续发展关系着整体经济的发展后劲。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敏感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继续深入开展“暖企行动”,认真倾听企业诉求,精准施策,让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更好用、更管用,让企业实实在在得到实惠。要直面问题,组织攻关小组,把长期困扰潮州企业发展的“硬骨头”逐个解决掉。
刘小涛强调,实施“暖企行动”,既要敢于说“不”,又要善于说“行”,做到既坚守底线、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又灵活运用新政策新举措,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他指出,艺高人胆大。各级领导干部要敢担当、善作为,率先垂范,学深吃透各项政策,熟练掌握本身业务;要多问多思,多走出去,研究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派出干部到上级部门跟班学习,努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以实实在在的措施和行动,推动各项扶持企业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企业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温暖,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刘小涛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把涉企交办事项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要深入企业调研走访,主动上门帮助企业研究解决问题,全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坚持“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原则,进一步清理、精简各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强对社会第三方服务机构涉企收费监管,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坚持“总体考虑、多规协调”,加强规划管理,研究划定工业用地“红线”,保证工业用地供应,提高土地利用率。
积极招商引资,通过引进大型知名品牌企业,使人才、技术“溢出效应”惠及本土企业。
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拓宽融资途径,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05 让民营企业成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开路先锋
实现产业振兴,基础根基是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新飞跃,充分激发创业创新创造的澎湃动力。总的要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高水平建设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打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重塑“民营经济看温州”新标杆。
要让民营企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坚持招引和培育头部企业,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进企业上规上市,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榕树计划”。
要让民营企业成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开路先锋,畅通市场“大循环”,推动温商回归、温青回归、总部回归、新动能回归,深化国际产能合作。
要让民营企业成为富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推动高质量就业创业,激发民营资本活力,落实企业社会责任。
实现产业振兴,核心关键是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石。总的要深入推进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聚焦培育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把握“增资扩产、转型升级、招大引强”路径要求,加快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领先的时尚智造基地、长三角南翼制造业创新基地。
要全力保主体稳预期,全力助企纾困,助力拓展市场,精准保供保畅,优化助企服务,最大限度稳企业、保主体、增动能。
要全力实施“双轮驱动”,引导传统支柱产业提升层次能级,加快新兴主导产业培育腾飞,打造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基地。
要全力深化“两链融合”,突出提升科研能力、成果应用转化、企业主体作用,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要全力推动“两化两增”,大力实施企业智能化、节能化改造,支持企业增资、增产,催生更大裂变效应。
要全力攻坚“双招双引”,以更开放胸怀大抓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进平台提升、项目攻坚。
要全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要素向优势平台、优势产业、优势项目集中。
实现产业振兴,根本保障是推动“两个健康”先行示范,为制造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优的环境和制度。总的要围绕“稳预期、增信心、明方向、促共富”,抓好今年43项重点、20条新清单落地落实,推动“两个健康”实践探索地向制度创新策源地、标准规范领航地、理论研究新高地跃升,打造一批具有时代引领性、全国影响力、温州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要把牢民营经济发展定盘星,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方针,坚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要加快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争取民营经济法治营商环境试点,提升市场开放水平。
要持续推动创新工作走前列,全面落实“两个健康”促进条例,加快创建国家标准,深化“两个健康”理论研究,不断提升“两个健康”影响力。


06 招商引资要形成规范化、精准化的招商机制!


要开展大督查,对“百团大战”重点项目进行详细梳理,按工作进度快慢亮“绿黄红”灯,找准项目建设症结,解决存在问题,着力提高工作实效;要对各县区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找短板、挖潜力,增强县区完成目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彻底清理全市经济户口,准确掌握经济管理数据,进一步盘活国有资产;要抓好企业服务工作,建立市领导重点企业挂钩走访长效机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发展遇到的难题,助力企业做大做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深化与政策性银行及商业银行的战略合作,主动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要狠抓项目建设,实施集中审批、集中攻关、集中突破“三集中”,提升行政工作效能,力争在短时间内使攻坚项目取得突破;要继续防控金融风险,维护好地方金融稳定。


要坚定不移把招商引资抓好抓实,整合全市招商力量,形成规范化、精准化的招商机制,促成更多重大项目落地建设;要加强对全市招商项目进行“保健体检”和落地服务,强化项目的后续监管,实施分类管理,一方面要按照“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的梯度,推动企业升级壮大、增资扩产一方面要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帮扶“问题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助推企业实现良性发展;要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可靠、高效、便捷的服务;要压实责任,分解任务,形成“市领导挂钩、部门实施”的工作格局,围绕落地建设和投产见效这一目标要求,千方百计破解审批、土地、资金等瓶颈问题,着力推进“百团大战”重点项目顺利实施;要借鉴他市先进经验,扎实推进政策性银行融资、不动产登记、企业技改等工作;要加强财税征收管理,严格依法治税,发挥民间资本优势,重点抓好总部经济、房地产用地、财政理财等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抓到点上、抓出效果,推动全市经济健康运行。


07 紧盯头部企业和链主型企业,全力推动“双招双引”


我们要深入分析当前经济运行和攻坚推进中存在的短板弱项,要以更大力度创新变革,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坚决打破传统路径依赖,于变局中育新机、开新局;要以更强决心大抓项目,紧盯头部企业和链主型企业,全力推动“双招双引”“两化两增”“两改”融合,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要紧盯重点、靶向发力,对标一流冲刺高线目标,抓紧每一天进度、抓实每一个项目、抓细每一项工作,争分夺秒补短板、强弱项、优服务。要项目为王、力促转型,咬紧牙关引育新兴产业、培植新兴动能,下定决心推动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着眼长远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要眼睛向外、提升能力,瞄准先进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敞开胸怀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切实提升领导干部抓经济、促发展的专业化能力。


要聚焦产业转型,围绕“5+5+N”产业精准编制人才发展规划和专项支持政策,深入实施产教融合“十百千万”工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产业,着力做大人才总量、实现精准匹配。要聚焦创新创业,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级,建好青年发展型城市,规划建设青年街区、青年社区,市县联动提升大学生招引实效,加大乡村振兴类人才政策倾斜力度,营造人才大展才华的良好氛围。要聚焦品质生活,围绕人才安居、子女就学、消费需求、公共服务,加快提升人才住房配套设施,优化教育等资源配置,强化企业外来用工子女入学保障,更好满足高端人才、青年人才的文化和消费需求,持续提升城市规范化、国际化水平,让广大英才与温州共成长。


各地各部门要聚焦争先创优,着力优化服务、提升质效。当前重点要突出调查研究、跟踪问效、模式创新,紧盯人才实际需求,开展人才政策清单管理、动态评估,迭代升级“温州人才之家”平台,大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模式载体,更好实现人才政策一键统览、精准推送和人才问题直达反应、及时反馈,全面提升人才工作实效。


08 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


突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这个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做到超前谋划、靠前发力,全力推动经济实现量质齐升,夯实温州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的坚实基础。


重大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是共同富裕的助推器。我们要实现温州发展的“稳”和“进”,必须牢牢扭住重大项目这个牛鼻子。全市上下要坚持“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以项目谋划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尤其要抓当前谋长远,既抓好攻坚推进,又要算大账算长远账,奋力实现“开门红”“持久红”;要抓改革破难题,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项目落地开花提供最优服务;要抓数量提质量,持续做大高质量发展的“蛋糕”,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动能培育上实现新突破。


当前要抓住机遇、全力推进,抢抓政策窗口期,千方百计抓对接抓落地抓推进。


要立足本地、增资扩产,积极培育本土链主型企业,强化“保姆式”服务,加快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


要发挥优势、招商引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主动出击, 强化招商专业培训,全力招引头部企业、龙头企业,持续掀起“大招商、招大商”热潮。


要创新模式、更新理念,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注重开发时序,探索走出“资源”变“资产”变“资金”的新路子,全面提升投入产出效益。


要突出重点、补齐短板,聚焦交通、水利、民生等重点领域,未雨绸缪补短板,争取最大政策红利。


要提高能力、完善机制,持续深化“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培训,特别是提高干部招商专业化能力,健全完善项目统筹、论证、审计、评价、推进机制。


要着眼长远、谋划未来,注重前瞻性规划、系统性统筹,树立“留白也是一种智慧”理念,切实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