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问答实录 | 安徽发布基金“5个聚焦”新政:政府出资最高70%、基金期限延至20年

发布时间:2025-10-17 09:23 标签: 招商引资

省科技厅副厅长 谭海斌


为贯彻落实《促进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皖政〔2025〕50号)文件精神,通过制定高质量运营指引,进一步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明确标准,推动安徽省天使母基金群高质量运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省科技厅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经过了深入调研、专家论证、内部研讨,汇聚各方意见,正式印发了《安徽省天使母基金群高质量运营指引》(皖科资秘〔2025〕255号,以下简称《指引》)。


下面,我就政策起草背景与创新亮点等方面,向各位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作简要介绍。



一、起草背景

2022年6月,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省财政厅研究出台了《安徽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组建方案》,明确省级财政出资设立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通过逐层撬动社会化资本,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我省十大新兴产业领域。2023年3月,根据《组建方案》精神,省财政厅会同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研究拟订了《安徽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管理办法》,以保障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高质量运营,有效分散政府投资风险。


其中,省科技厅牵头设立了4只天使基金,即雏鹰计划专项基金、新型研发机构专项基金、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省级种子投资基金通过设立子基金形成总规模150亿元的天使基金集群。省天使母基金群成立以来,聚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致力于构建全省天使投资基金体系,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近日,依据《基金组建方案》《基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结合安徽省天使运营实践经验与现实新挑战,省科技厅会同省有关部门印发了《安徽省天使母基金群高质量运营指引》。《指引》共八章二十一条,聚焦“省天使母基金群高质量运营”目标,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基金设立、投资管理、退出分配、风险控制和考核监督”等方面提出系统规范和引导措施,旨在推动基金投资向早期、创新项目倾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基金合规运营。




主要体现为“五个聚焦”。


一是聚焦引导措施,提出“四投”标准,解决投资定位问题。


《指引》明确“四投”标准(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建立了专项评价体系,将基金“领投首投率”、“硬科技”项目占比、关键技术突破、优秀人才招引等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引导基金投向创新潜力项目;支持管理机构建立符合安徽省情的“科创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引导早期项目回归合理估值,防止估值泡沫;建立了“政府部门+产业专班+基金机构”联动机制,优先投资战略性早期项目;清晰界定了天使基金重点支持的早期企业标准。


二是聚焦机制创新,提出“延存续期”,解决耐心伴随问题。


《指引》优化了母基金运营周期,对于运营绩效优秀的母基金,经审批后存续期可延长至20年,允许适度延长关键期、高成长企业退出时间,有效避免“急投急退”;进一步明确返投要求,创新返投认定机制,降低合规难度;优化协议条款,减少苛刻条款,营造友好投资环境。


三是聚焦考核评价,提出“优化容错”,解决慎投怯投问题。


《指引》科学考核容错,强调基金考核评价、审计、巡视、国资监管考核应以基金整体项目投资核算为依据,不以单一子基金或单个投资项目损失论英雄。 明确规定,在未触及容错底线且无违法违规情况下,不作负面评价。同时,审计、国资考核结果可与母基金考核互认。对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管理机构,则明确更换并扣减管理费。明确要求优化投资协议条款,减少设置对赌、实控人兜底、无限连带责任等刚性约束;严格设立程序,强化资金安全,健全内控外监机制。


四是聚焦区域发展,提出“投资皖北”,解决区域协调问题。


《指引》突出投资安徽与区域平衡,支持皖北地区发展,适度提高母基金出资比例。对在皖北落地的基金管理机构,在资金募集、管理费等方面给予放宽和倾斜,倾斜政策实施差异化考核。


五是聚焦服务体系,提出“多方协同”,解决生态赋能问题。


《指引》提出建立科技、财政、金融协同机制,要求被投企业所在地提供配套政策;管理机构需提供全方位投后增值服务,建立动态跟踪和追加投资机制;实施“千人特训营”,常态化开展“一行一特色”、“一市一天使”融资对接和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生态。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深入贯彻《安徽省天使母基金群高质量运营指引》(皖科资秘〔2025〕255号)文件精神,充分履行好牵头抓总作用,会同省有关单位、各市强化部门协同、省市联动,抓好《指引》落实工作。同时,我们将积极创造条件,整合科技资源,加强政策引导,促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衔接,实现资源共享、协调联动、和谐发展。


图片

发布会实录

图片
大公报香港文汇报记者

请介绍一下《指引》在创新机制上有哪些重大突破?这些突破如何解决早期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图片
省财政厅副厅长 张丰

《指引》旨在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以及《财政部关于开展地方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具体要求,在创新机制上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政出资比例大幅提高。通常政府投资基金对子基金出资比例多控制在20%—30%,而本次《指引》允许母基金对单个子基金的出资比例最高可达70%,充分体现我省对创业投资类基金的差异化管理,同时也是开展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工作的有益探索。这一“天花板级别的松绑”直击早期投资“风险高、社会资本不敢投”的痛点,通过提高政府出资比例为市场机构提供“风险共担”的安全垫,有效增强社会资本参与早期硬科技项目的意愿。


二是基金期限显著延长。《指引》优化母基金运营周期,对于运营绩效优秀的母基金,经审批后可延长至20年。这一设计与早期项目周期长、失败率高的特点相匹配,与科创企业发展生命周期同步,突出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及政策性定位,体现了“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理念,为我省科技创新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三是返投认定机制科学灵活。《指引》建立了灵活的返投认定机制:省外被投企业迁往省内、被安徽企业收购、总部/生产基地/研发基地落地安徽、在皖设立子公司、关联基金投资等均视为返投。这种柔性化认定将返投与产业链深度绑定,避免传统“注册地返投”导致的“空心化”问题,更注重实际贡献。


这些创新机制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解决早期科技企业融资难的新思路,为天使基金群的可持续运营提供制度保障,让创投力量更加“敢投”、“愿投”、“能投”,为安徽科技创新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图片
安徽日报记者

据了解,安徽省较早在全国设立天使基金,请问省天使母基金群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如何进一步促进安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图片

省国有金融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潘友华

截至8月底,安徽省天使母基金群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资源整合能力突出。4只母基金累计遴选超300家管理机构,与44家优质机构合作设立47只子基金。省财政以18.7亿元实缴出资,撬动社会资本41.34亿元,成功引入国家中小企业基金、华宇软件、士兰微、伊利集团等国家级基金和产业龙头共同设立子基金,实现多层次资本协同入皖,搭建高效退出路径,赋能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运营质量层次较高。天使母基金群累计投资项目250个,投资金额40.58亿元。其中专精特新企业111家、安徽首台(套)项目15个、独角兽企业3家。坚持“投早投小”,所投“会通新材”、“威尔高电子” 已成功上市,硬科技投资导向鲜明。


三是赋能“双招双引”成效显著。通过“基金为媒”吸引107个优质项目落地,投资额15.43亿元。落实省级人才政策,服务3个院士团队和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团队创新创业。设立“通江达海”引才基金,投资15个人才项目共2.25亿元,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


四是空间布局科学完善。以“立足产业、协同地市”为策略,围绕“人才+赛道+区域”初步实现“一市一天使”。积极支持皖北振兴,设立6只子基金,总规模12.6亿元,投资皖北企业21个、金额3.54亿元,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未来,安徽省国金公司将积极推动省天使母基金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一是提升支持动能,强化规模支撑。通过创新合作赋能与激励约束模式,优化募投运营和让利引导机制,积极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持续对接国家级大基金,力争实现母子基金群规模显著提升,构建更具韧性和辐射力的资本供给体系。


二是保持“投早投小”战略定力。强化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系统性支持,联合共建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探索早期项目风险分担机制,关注好“领投首投率”、“硬科技”项目占比等核心评价指标,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初一公里”。


三是当好“摆渡人”,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相见。省国金公司积极支持天使基金集群构建以“基金+”为抓手,创新搭建“基金+政府”、“基金+园区”、“基金+项目”、“基金+债权”、“基金+科研”等对接平台,建立起四链融通的桥梁。推动创新来源与创新主体需求双向开放,助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与应用。


四是做企业的长期“陪伴者”,塑造耐心资本运营能力。通过延长基金运营期限、差异化倾斜政策、强化投后赋能、引导追加投资、围绕人才特训等服务,构建“投资—培育—退出”全周期服务链。围绕被投企业需求提供产业资源对接、政策辅导与再融资支持,真正实现“资本赋能+产业协同”的双轮驱动。


图片

国际商报记者


请介绍一下安徽在构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方面还有哪些配套措施?这些措施如何与天使母基金群协同发力?


图片

省科技厅副厅长 谭海斌

安徽省在构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服务体系方面实施了多项配套措施,与天使母基金群形成协同效应,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一是构建科技金融产品矩阵。引导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打造200多款多样化特色金融产品,构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多元接力金融服务体系和产品谱系。构建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全国首个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科技融资担保体系,与67个市(县)区合作“科技担”,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支持。构建全省科技保险体系,聚焦“研发转化应用出海人才”5个方向,给予参保企业最高30%保费补助,并针对前沿领域定制专项保险。


二是实施科技金融“2641 行动”。印发《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围绕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直接融资拓展、科技信贷增量、科技产业融合、创新风险分担、财政金融协同、科创生态优化六大行动,实现科技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直接融资占科技融资的比重、天使投资占股权投资的比重、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全面提升,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生态体系。


三是开展融资对接活动。深入推进“共同成长计划”、“贷投批量联动模式”、“迎客松计划”和“科创100”上市专项行动等,持续开展“一行一特色”和“一市一天使”等专项投融资对接活动,常态化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活动,促进融资主体与资本高效对接。


这些措施与天使母基金群相互配合,形成了多元化、接力式的“耐心”金融服务体系,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信贷、担保、保险、上市等配套措施构成了强大的“支援部队”和“基础设施”。通过紧密的协同联动,共同编织了一张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有效分散风险、资本高效流动的服务网络,共同构建了完整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