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01浙江余杭经济开发区:如何做出招商新高度?
“拿地建厂的速度太慢了,余杭经济开发区(下称余杭经开区)就及时帮我们找到了新厂区,还对接了一层的空间给我们办公,缓解了企业燃眉之急。”浙江晶能微电子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近日告诉界面新闻。
晶能是吉利科技推出的功率半导体公司,虽然三年才成立,但其功率半导体车规级SiC模块已实现连续多月交付量超万套。
2022年落户余杭经开区,公司曾前往上海、苏州、无锡等地,但杭经开区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最终打动了晶能。余杭经开区所在的杭州余杭区,有“浙江经济第一区”之称,去年GDP总体3355.67亿元,此前财政总余收入803.49亿元。
晶能拥有从SiK到SiC基的车规级功率芯片、单管、模块的完整开发能力,完成发展IGBT/SiC功率模块壳封全桥模块的研发与制造等业务,重点服务于电动汽车、机器人、光伏、储能等行业。
目前,晶能在余杭、台州和嘉兴建有三座生产基地。评估可再生能源的功率半导体已经在浙江下线,在客户端进行测试,评估机器人的功率半导体一旦成型,将在该领域推广。
上述晶能负责人称,“公司现有单款产品的产能各有30万套,预计还不能满足需求,吉利今年将销售300万台车,未来一半都将用到晶能模块的新能源车。”
余杭经区开区投资促进处相关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余杭经开区在2020年悉心获悉晶能计划投资建厂的消息,就第一时间组织了招商团队重点对接。经过大半年的接洽,该项目才最终落地。
据余杭经区披露,开发区规划面积达34.6%,被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认定为全国劳动力、也是全省唯一一个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培育服务园区。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超过一半都是专精特新企业。
从产业看,余杭经开区着力打造“一智三新”产业体系,即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并重点布局芯片、泛机器人和数字能源未来产业。
新能源板块,杭州比亚迪、晶能微电子、华鼎新能源等企业落地;新材料领域,华光新材、和顺科技、卡涞科技等企业集聚发展;新装备上,汇聚了以南方泵业为链主,以及土星动力、瑞银电子、优稳自动化等企业。
今年前三季度,余杭经开区集中承包项目45个,总投资额超90亿元,聚焦“三新”领域。其中包括一家从事新能源领域主控控制器业务的公司,投资规模超10亿元。
余杭经开区这份招商成绩单背后,来源于余杭区体制改革以及区政府在产业园招商、产业链招商等配套服务上的提前布局。
据界面新闻了解,余杭经开区投资促进处将招商分成三个小组,负责招引新能源、机器人、新装备等不同领域的企业。
根据余杭经开区官方数据,今年以来,余杭经开区招商小组密集赴上海、深圳、北京等创新资源集聚地招商大会,累计走访企业127家,接待客商640余批次,通过举办硬科技投融资对接会等专题活动,持续吸引行业龙头企业落户。
为招引相关优质企业,开发区联合杭实集团打造的仁和里·杭实智造中心,建筑面积有20万方,能够满足对成本要求的项目的空间需求。国际半导体园区专门招引半导体项目,配备了万级和十万级洁净车间,对于需要洁净车间的半导体项目来说,可节省一大笔装修费用,非常有。余杭经开区去年落户了第一个卓越工程师实训基地,由浙江大学、规划优质工程师等定期开展卓越工程师培训。
余杭经开区投资促进部门还从产业链角度布局招商,梳理了半导体、机器人、能源类领域重点和企业,以此作为突破口,实现更精准的招商。
余杭经开区副处级组织员曹忠华表示,余杭经开区当前重点开展“三送三给一揭榜”服务。“三送”以主管单位产业平台政策,围绕公司主体增长需求,主动送政策、送服务、送要素。“三送”是指围绕激发科研主体、围绕新的生产力发展,给项目、给人才、给需求,聚焦科研主体的“急难愁愁”问题,分类分层次深化解决,建立揭榜挂帅机制。
余杭经开区的目标是通过三到五年,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曹忠华告诉界面新闻,“制造业有它的规律,我们每一步都会做地震”。
02安徽之问:如何从“引来一企”到“繁荣一链”?
安徽省委在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聚焦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七个方面,提出47个需要破解的重大问题。《人民日报》刊发安徽大学商学院院长周泽将教授的理论文章《从“引来一企”到“繁荣一链”》。
【现在的招商引资不能停留在“引来一企”,而是要“带动一批、繁荣一链”】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招商引资的新思路、新变化引人深思。上海虹口区推行“基金、土地、场景、会展”招商模式,江西赣州市通过链式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培育产业生态;陕西西安市绘制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各地的实践表明,招商引资正从“拼优惠”转向“拼生态”。
今天,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序推进,违规实施优惠政策被明令禁止,企业更加期待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前景。面对企业的更高需求,应如何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各地涌现的一些创新做法具有启发意义。
实现产业链集聚并形成网络效应,“链式招商”能够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有效吸引力。比如,江西信丰县通过链式招商,集聚30多家印刷电路板上市企业,发展成全国知名的产业集聚区。大族数控、景旺电子等龙头企业落户后,上下游企业纷纷跟进。完善产业上下游配套,助力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这本身就是地域发展的重要竞争优势。
从培育产业链生态出发的“链式招商”,会释放出“以商招商”的内生动力。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龙头企业。一家龙头企业的落地,意味着研发、配套、物流、服务等一整套上下游环节的随之聚合。因此,现在的招商引资不能停留在“引来一企”,而是要“带动一批、繁荣一链”。
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便利应用场景的“场景招商”,同样是吸引企业的有效招牌。比如,作为老牌产业园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通过开发试验、训练和应用等场景,为企业提供需要的服务。在园区内,一家公司研发的配送机器人灵活穿梭,熟练地避行人、乘电梯,将餐品送到用户手中。企业创始人感慨,“开发区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真实试验场”。可见,应用场景能让企业的技术创新得到真实检验,对企业乃至整条产业链供应链有强大吸引力。
对企业而言,应用场景往往是难以独自创造的,并且还是助力跨越创新“死亡之谷”的重要桥梁。满足这个需求缺口,地方政府有条件、有潜力。不过,实现“场景招商”,需要精准把握产业迭代升级的趋势,这也对地方政府创新思维、统筹谋划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招商引资的创新探索中,政府部门的角色和意识转变尤为关键。实现招商引资的“模式升级”,需要政府部门以改革精神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成为优质生态营造者。一方面,要坚持系统思维,从侧重“抓项目”转为重点“谋布局”,从产业链生态角度提升配套能力、加强场景供给;另一方面,要有长远眼光,从注重短期投资数据转为强调培育发展后劲,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预期。
招商引资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产业链布局中超前谋划,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强化服务,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持续发力,找到适应新形势的招商引资路径,才能让招商引资成为产业升级的推手,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03四川成都:如何从“千园一面”到“特色立园”?
产业发展依赖于独特的产业生态。产业方向越精准,产品市场越细分,就越有竞争力。
抓经济必须抓园区。去年10月,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注重精准定位、特色发展。园区要持续进阶,“定位”要更聚焦,“特色”要更鲜明,“边界”要更清晰!
武侯区微波射频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是全国唯一以微波射频作为主导产业的特色产业集群;邛崃经济开发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是我市唯一实现动力电池正极、负极、隔膜规模化产出的区域,而其负极和隔膜材料可支撑起四川超50%的锂电产能。
它们是精准定位的代表,填补“空白”,“特色”出状元。
特色何以“立园”?唯有精准定位、垂直深耕、做到极致。一年来,围绕“特色”如何定、“特色”何以立、未来如何走得远,园区干部员工干劲十足,市场主体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寻找最优解。
(1)特色“种子”如何破土?以点连线活化优势资源
破局“千园一面”,破除“似曾相识”感,“特色立园”要对自身资源禀赋进行精准判断与深度转化——或瞄准新兴赛道,通过链主引领、集群培育,在空白领域“种”出特色产业森林;或挖掘先天优势,让文化、生态等资源成为产业生长的沃土。
驱车行驶在邛崃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建筑工地热火朝天,重点企业纷至沓来,重大项目拔节生长。
今年1—8月,邛崃经开区累计完成规上工业产值约258.5亿元,同比增长4.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约7.9%……故事还要从融捷集团签约落户讲起。
彼时,融捷集团在邛崃投资20亿元注册成立成都融捷锂业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年产2万吨的电池级碳酸锂和氢氧化锂项目。
“成都融捷锂业的落地给园区种下了一颗关键的‘种子’。”管委会副主任唐国利如是说。成都融捷锂业是园区锚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后引入的第一家链主企业。
但从全市看,以新能源为发展方向的产业园区不在少数,拥有链主企业的园区也不止一个。如在金堂经济开发区(成阿工业园区),长期深耕锂电正极材料的巴莫科技落户多年,园区也欲在锂电产业上闯出更大天地。
如何在跻身相同赛道时错峰前行,是摆在邛崃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面前的现实问题。
“未来怎么走?必须马上敲定方向!”唐国利说,“以点连线,我们便将目标瞄准了锂电的另外两大主材——负极材料及隔膜。”锂电材料行业头部企业璞泰来也随之成为下一个招引对象。
功夫不负有心人,璞泰来旗下卓勤基膜和涂覆一体化项目投产了。不久后,璞泰来旗下四川嘉拓锂电池智能设备制造项目、四川紫宸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项目也相继落地。
“在今年7月底,我们给卓勤交付了一套湿法隔膜拉伸生产线!”四川嘉拓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喻薛刚表示,公司自主研发的湿法隔膜拉伸生产线,为锂电池隔膜生产线的国产化带来突破性进展。
距“嘉拓”项目约3公里,四川紫宸科技有限公司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二期厂房已经完工,正在进行设备安装,新能源电池产业研究院也在4月完成了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刘东任信心满满,“四川紫宸全面建成后,将形成28万吨负极材料的年生产能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之一,规划年产值120亿元!”
这一年,邛崃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建设节奏越来越快。园区内,越来越多入驻企业正将产业链“编织”得日益紧实,快速推进动力电池、储能、消费电池全场景覆盖。
如果说邛崃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的“特色立园”主要靠“后天”功夫,即引入特色产业并培育,那青羊区少城国际文创谷的“特色立园”则更强调先天禀赋,凭借文化资源让产业萌芽。
青羊区少城国际文创谷管委会主任陈林悦表示,“特色”如何定,首先要梳理园区的“家底”。
“成都中心城区近70%的文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地标性建筑都在文创谷辖区范围内,包括宽窄巷子、杜甫草堂、金沙遗址、四川大剧院、成都博物馆等。”陈林悦说,这里还聚集了各级非遗项目106个、非遗传承人超160个、老字号34个。
但有了文化“底子”,还要有发展“路子”。路在何方?
在陈林悦看来,园区要以“演艺演出”为发展特色,关键是用好载体平台、盘活企业资源,“园区有大大小小的演艺空间、场景38处,还有天府演艺集团、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四川省歌舞剧团、大德文景等演艺演出头部企业,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2)生根固根从何发力?以“园中园”为抓手实现高度集成
特色“种子”想生根发芽,就要不断擦亮鲜明标识、塑造品牌形象。这其中,离不开快速放大产业集群效应,持续提升产业运营效率。
调研组发现,不少园区纷纷将“固根”举措落在了“园中园”上。
在仲量联行成都战略顾问部负责人张雨放看来,“园中园”模式在大园区内打造出专业化微集群,将显著提升产业聚焦度和运营效率。这一点,在四川成都武侯经济开发区显得格外明显。
华日通讯产业园里,上演着“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故事。“在无线电频谱管理领域,我们的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30%。”成都华日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发展项目部经理高英表示,凭借链主企业的“龙头效应”,30多家微波射频产业链企业汇集在华日大厦,涵盖测试检验平台等多个服务平台,形成了产业链条。
距华日通讯产业园一街之隔,西部智谷微波射频产业园是支撑武侯区微波射频产业集群的另一个支柱。“西部智谷分为ABCD4个区,其中D区主要以微波射频为核心产业。”运营中心副部长陈志芳说,武侯区的微波射频企业有320余家,西部智谷D区就集中了114家。
凭借华日大厦、西部智谷这样的专业化“园中园”,武侯区微波射频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2024年产值迈上百亿级台阶,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各项专利超3000件。
展望未来,武侯经开区目标非常清晰——力争2027年,实现产业规模和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翻一番”,基本建成全国知名微波射频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目标既定,就看行动。这次,武侯经开区再次紧握“园中园”这一“法宝”,今年3月再添新“引擎”——
武侯经开区微波射频科学城正式亮相。它定位为全国微波射频科产融合高地,将打造产业服务、技术创新、中试孵化等六大功能中心。目前,“科学城”已建成专业楼宇27个,在建项目10个,未来将新增产业载体超100万平方米。
调研中,“细分”一词在记者耳畔频繁出现。这是“特色立园”的核心基础。想让发展合力最大化,就要在同一赛道上划出不同跑道,既要做到不碰撞、不冲突、不内卷,又要实现相互成就、舰队出海。
调研组来到成温立交旁,获悉峨眉电影制片厂即将焕新。9月30日,峨影1958园区将开工建设。
峨眉电影集团经营管理部副主任杨泽祥称,“这里将建设集拍摄制作、旅游观光、科技应用、文化消费于一体的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呈现影视演艺、沉浸体验、博览研学、文娱旅游、餐饮酒店等全业态消费场景。”
将视线拉开,把视界放大,峨影1958园区只是青羊区少城国际文创谷12个特色“园中园”之一。
17.58平方公里的青羊区少城国际文创谷,覆盖西御河、少城、草堂、府南、金沙5个街道及多个“飞地”园区,这个初看似“无边界”的园区却有非常鲜明的产业发展“主心骨”。目前,园区有“四上”企业687家、高新技术企业350家,集聚了5900余家文创企业,2024年文创产业增加值达109.16亿元。
那些遍布园区的特色“园中园”,不光是“点睛之笔”,它们总是在产业“大厦”的关键位置,发挥着“承重墙”作用。
“祠堂街艺术社区关注艺术体验,西村大院聚焦体育+,非遗博览园主要布局国际消费场景,少城视井形成了楼上办公楼下剧场的复合业态……”青羊区少城国际文创谷管委会主任陈林悦细数着12个特色“园中园”的发展路径,可谓“各美其美”,但同时也打出“组合拳”,服务于一个统一的大主题——激活演艺演出、文博旅游、影视音乐、创意设计等“流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