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鹰潭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谷昌:做好改革的“加减乘除法”整合行政、市场力量
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科学界定管委会与国有企业的职能边界,做好改革的“加减乘除法”,充分整合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实现职责清晰、精简高效、规范运转、保障有力,是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鹰潭高新区落实上级要求,重点在“减事、减员、考核”上下功夫,创新体制机制,推进行政机关围绕工业经济发展,聚焦产业规划、行政审批、营商环境等主责主业。国有企业适应国家政策新要求,积极向现代化、市场化、专业化市场主体转变,在合法规范的前提下不断做大做强,实现政企优势互补、良性循环。
“管委会+公司”综合改革后,有效破解了园区政策障碍和发展瓶颈,实现乘数效应,提升发展能级。同时,以打造国家级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为契机,聚焦主导产业,推动集群发展,铜产业目前汇聚规上铜企79家,形成了线缆线束、电子信息涉铜、新能源涉铜三条核心产业链。
贵溪经开控股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江卫锋:聚焦主业精准发力 为发展提供全链条支撑
贵溪经开区管委会构建政企分离、管运分开的管理运营机制,实现了决策部署与市场运作的有机衔接。贵溪经开控股发展集团从资本赋能、金融服务、开放拓展等维度,为园区发展提供全链条支撑,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与多家基金公司合作成立8只基金,重点投向高端装备、铜基新材料等领域,提升招商质量。
依托铜产业优势,开展40多个项目运营,授信超7亿元,交易规模突破100亿元,推动园区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迈进。创新“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服务模式,累计服务100多家企业,破解企业流动资金难题,推动今年上半年园区铜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625.48亿元。
此外,全面完善人事、财务、工程等12项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度。以铜供应链为例,规范业务流程,上半年无一笔不良业务,实现效率与风险管控的双重提升。
余江工业园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叶发清:结合园区产业特色 助力招商引资
鹰潭市余江区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按照现代化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始终秉持“工业资产的运营商”和“工业产业培育的投资商”的定位,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不断创新理念,着力贯彻园区工业经济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统筹推进抓项目、促改革、优资产、惠企业,积极配合做好“管委会+公司”改革工作。
通过建设标准厂房“筑巢引凤”。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厂房项目11个,总建筑面积78.16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09家。
市场化业务方面,近年来陆续对园区重点企业开展投资业务,同时创新投资手段,结合产业特色及发展规划,助力招商引资,做强特色产业。
进贤融创产业发展集团总经理陈猛:通过“基金+招商”模式 引进产业项目
2024年,平台公司(进贤融创产业发展集团)实现市场化独立运行,由原来主要承担融资、基础设施建设职能逐步向产业投资、合作运营职能转变,市场化转型步伐持续加快,服务保障产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公司拥有工业、商服等各类土地约1300亩,以及工业厂房、商铺、住宅等各类房屋建筑面积约61万平方米,资产总额突破100亿元。
在推动产业转型方面,平台公司深化产业基金合作,联合曜金资本设立医疗器械产业基金。通过“基金+招商”模式,成功引进一批医疗器械产业项目。由平台公司主导开发运营的医疗器械商贸数字服务平台,已吸引82家经销商会员企业注册,累计发布推广服务交易总金额超过3亿元。
依托“制造业重点产业供应链金融奖励”试点政策,公司与江西省财通供应链金融集团开展合作,共同参与钢结构企业代采授信业务。自2024年4月26日首单业务落地以来,项目运行平稳,业务进展顺利。省市场监管局王
遂川县发展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鹏:通过供应链服务 支持园区企业培优育强
遂川县发展投资集团脱胎于传统融资平台,近年来积极有序推进政企分离,作为园区投资建设、管理运营和产业招商的主体,全面承担开发建设、投融资、企业服务、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等工作,在促进“投、融、建、招、引、培”深度融合上精准发力。
为实现精准投资,集团成立了5个项目洽谈对接小组、投资决策委员会和投后管理委员会,制定《产业投资管理办法》《项目投资全过程流程》,明确投资方向、投资标准及退出机制,重点支持县域主导产业项目。
同时,通过供应链服务创新和物流降本增效双轮驱动,全力支持园区企业培优育强,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截至上半年,遂川县高新区实现工业产值133.68亿元,新增规上企业15家。
于都县政府党组成员、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丁文萍:推动平台公司从“行政附属”向“经营主体”转型
于都工业园坚持以“管委会+平台公司”模式为抓手,以“资源整合、功能重塑、效能提升”为主线,推动平台公司从“行政附属”向“经营主体”转型。通过构建“1+N”业务体系,平台公司主要承接工业投资和建筑业务,旗下设立供应链金融、人力人才服务、招商服务等14家全资子公司及5家控股公司,形成“融资—投资—运营—回款”闭环。
目前,平台公司累计建成标准厂房227.5万平方米,在建标准厂房134.5万平方米,有力保障签约企业“拎机入驻”。园区还规划建设了新质生产力产业园、声谷科技产业园、赣深光电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赣深时尚产业园、国际牛仔产业园等8个“区中园”和“主题产业园”,实现链式发展、产业集聚、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
分宜工业园管委会主任黄韶勇:职能重塑 推行“两集中三剥离”策略
分宜工业园区持续深化“管委会战略引领+平台公司市场运营”双轨机制,2025年上半年改革成效显著。职能重塑“强筋骨”,推行“两集中三剥离”策略,资源持续向招商、项目一线集中,剥离社会事务、非产业化功能及冗余机构。平台公司加速转型为“投融资+建设+运营+服务”综合主体,总资产半年内突破10亿元,预计年末达30亿元。
优化行政、招商、公司“三板块”差异化KPI考核体系,薪酬结构强化“基础工资+年度奖+绩效激励”机制。盘活原利新橡胶、乔为家居等闲置土地10余宗,新增工业用地储备500亩,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支撑平台公司资产规模跨越式增长。
九江市柴桑区物资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祖腾:强化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的招商引资职能
今年6月,九江市柴桑区国资委研究出台了《关于柴桑区产业投资公司管理指导意见》,明确将柴桑区产业投资公司由园区管委会实行直接管理与提级管理,不断提升平台公司服务质效。同时,合理确定划入区内工业资产,做大产投公司资产规模,强化产投公司在招商引资、投融资、评级发债等后期运营过程中服务区工业经济发展的职能。
目前,沙城工业园正在积极推进循环产业园区建设,依托区内现有循环产业,以赤湖工业园区为主战场,补齐补强产业链条。园区高起点推进循环产业规划,主要围绕废金属产业、再生资源产业、尾矿砂建材产业、危废产业谋篇布局,正在推进碳捕捉、废钢铁加工、铅蓄电池修复等项目。
万年县工发集团董事长胡国林:搭建融资服务平台 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万年县工发集团自运营启动至今,整体运营态势稳健,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2022年至今,累计建成并交付标准化厂房39.66万平方米;新建及改造市政道路(含管网)5.8公里;完成老旧厂房提升改造1.75万平方米,有效提升了园区承载能力和形象。
深度对接万年县委“639”行动计划,构建“管委会+公司”协同机制,打造“产投融合+产融结合”双轮驱动格局。重点在电子信息、非金属新材料、医药化工新材料三大战略领域实现突破性布局。累计完成产业引导基金投资,成功培育多家专精特新企业,有效构筑了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战略支点。创新构建“产业投资+金融服务”生态链,成功落地县域首单供应链金融业务。搭建“国企信用+产业链数据”融资服务平台,精准纾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南丰工业园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苏遥:管委会不干预公司日常经营
2024年11月,南丰县出台《南丰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南丰县工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工业园区管委会平台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主要职责包括招商引资、投融资、园区管理服务、物业管理、企业总部管理,以及园区土地使用权租赁、供应链管理服务、房地产开发经营、建设工程施工等。
改革以来,南丰县以“去行政化、强市场化”为核心,推动平台公司转型为“园区综合运营服务商”,建立“管委会定战略、集团公司管经营、子公司抓落实”的三级管控体系。管委会不直接干预公司日常经营,县工创投集团建立董事会、经理层权责清单,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员工考核与利润、招商成效等指标挂钩。
平台公司业务布局逐步丰富,从“单一建设”向“多元服务”拓展。2025年上半年,南丰县工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建项目13个,投资总额约9.5亿元,包含省市重点项目5个、园区道路、管网及用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个。该公司还组建了南丰县云集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招商公司,签约项目2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个,总金额达73.3亿元。
2024年10月,武汉经开投促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军山新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这也是武汉市首批专业招商服务公司,标志着武汉经开区探索市场化招商新模式迈出实质性步伐。
武汉经开产投集团负责人介绍,武汉经开投促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将打造招商引资、宣传推介、企业服务的专业平台。创新并灵活运用资本招商、基金运作、科技驱动、产业链协同等多种策略,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发展,打好基金招商“强链、补链、延链”组合拳,以“资本活水”赋能区域产业链生态建设。
军山新城科投集团负责人介绍,武汉军山新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还将强化场景招商,结合军山新城承载的交通运输部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工信部“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任务,开展智能网联领域低速无人物流、无人机低空物流的细分场景产业招商,采取合作及合资运营平台模式打造本地化商业闭环。同时,结合区域新能源应用及氢能产业基础,重点招引一批氢燃料电池及氢能装备相关企业,围绕碳足迹认证、分布式储能及综合能源改造、虚拟电厂等场景锻强、补齐、延伸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