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新时期“管委会+公司”有哪些创新举措?平台公司有哪些切入点?这些经验做法各地借鉴

发布时间:2025-09-22 15:21 标签: 招商引资

管委会+公司核心要点 投融资平台: 平台公司的投融资职责是基础“管委会+公司”模式下,平台公司必须首先是投融资平台,成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商和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商。 产业园区运营平台: 平台公司的产业园区运营管理职责是核心“管委会+公司”模式下,平台公司真正的主战场是产业园区,打造产业园区运营平台,围绕产业园区实现组织下沉、资源下沉、管理下沉、队伍下沉,成为产业园运营管理平台。 产业投资孵化平台: 平台公司的产业投资职责是资本运作的重要手段“管委会+公司”模式下,平台公司要成为产业投资孵化平台,以股权投资方式服务于产业招商、产业培育等产业链打造的全生命周期。 平台公司招商-四大切入点 在“管委会+公司”模式下,管委会的决策角色逐渐淡化。再加上,民营企业对重资产投资持谨慎态度,这使得平台公司招商工作的担子愈发沉重。对此,平台公司需实现从传统“三代”到“四大新平台”的转变,分别产业研究、开发建设、产投运作、运营管理。而这四大转变,正是提升招商效果的关键切入点。 产业研究平台: 平台公司应聚焦前沿产业,通过深入的市场分析和产业研究,为招商工作提供方向指引。紧密结合国家或地方政策导向、市场发展趋势、当前产业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等维度,进行差异化产业定位。当然,定位不能仅停留在大的方向上,而应该细化至三级甚至是四级细分产业,确保产业定位的精准性。接下来是厂房规划设计。根据产业特点,合理设计厂房规格,比如建筑如何配比、建筑户型如何设计、面积要多大、层数层高是多少等。最后辅以投资测算,将整体预算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开发建设平台: 平台公司要与政府和管委会的政策导向保持一致,根据开发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高端产业入驻创造有利条件。在招商策划的顶层设计上,应着重完善产业链,明确产业引进方向。通过梳理区内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绘制产业链图谱、招商引资全景图,精准识别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围绕完善产业链,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明确招商的主攻方向。同时,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产投运作平台: 平台公司转型成为产业投资孵化平台,以股权投资方式服务于产业招商、产业培育等全产业链周期。发挥市场化融资和资本运作的能力,通过上市、资产证券化等多元化融资方式,为开发区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在优化项目方面,将整体投融资规划分解至具体各项目,确保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此外,通过建立“融得到、投得好、赚得多、退得出”的国有资本运营模式,为产业配套建设和结构升级提供有力支持。当然,融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触碰隐性债务的红线。 运营管理平台: 平台公司应该重视片区投融资规划,改变过去那种零散、无序的项目推进方式。通过制定开发区整体投融资规划,尤其是对开发进程、土地策略、重点地块进行投融资规划,以提升整体土地价值。这就要求,平台公司对园区内的土地、厂房,以及各类产业设施,进行精细化管理。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高效监控和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今天,我们汇总整理了部分地方在“管委会+公司”模式下的一些创新举措,供大家借鉴参考。 一、江西:“管委会+公司”改革改出了什么?多位开发区、平台公司负责人畅谈 鹰潭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谷昌:做好改革的“加减乘除法”整合行政、市场力量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科学界定管委会与国有企业的职能边界,做好改革的“加减乘除法”,充分整合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实现职责清晰、精简高效、规范运转、保障有力,是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鹰潭高新区落实上级要求,重点在“减事、减员、考核”上下功夫,创新体制机制,推进行政机关围绕工业经济发展,聚焦产业规划、行政审批、营商环境等主责主业。国有企业适应国家政策新要求,积极向现代化、市场化、专业化市场主体转变,在合法规范的前提下不断做大做强,实现政企优势互补、良性循环。 “管委会+公司”综合改革后,有效破解了园区政策障碍和发展瓶颈,实现乘数效应,提升发展能级。同时,以打造国家级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为契机,聚焦主导产业,推动集群发展,铜产业目前汇聚规上铜企79家,形成了线缆线束、电子信息涉铜、新能源涉铜三条核心产业链。 贵溪经开控股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江卫锋:聚焦主业精准发力


为发展提供全链条支撑贵溪经开区管委会构建政企分离、管运分开的管理运营机制,实现了决策部署与市场运作的有机衔接。贵溪经开控股发展集团从资本赋能、金融服务、开放拓展等维度,为园区发展提供全链条支撑,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与多家基金公司合作成立8只基金,重点投向高端装备、铜基新材料等领域,提升招商质量。 依托铜产业优势,开展40多个项目运营,授信超7亿元,交易规模突破100亿元,推动园区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迈进。创新“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服务模式,累计服务100多家企业,破解企业流动资金难题,推动今年上半年园区铜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625.48亿元。 此外,全面完善人事、财务、工程等12项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度。以铜供应链为例,规范业务流程,上半年无一笔不良业务,实现效率与风险管控的双重提升。 余江工业园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叶发清:结合园区产业特色 助力招商引资

鹰潭市余江区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按照现代化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始终秉持“工业资产的运营商”和“工业产业培育的投资商”的定位,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不断创新理念,着力贯彻园区工业经济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统筹推进抓项目、促改革、优资产、惠企业,积极配合做好“管委会+公司”改革工作。 通过建设标准厂房“筑巢引凤”。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厂房项目11个,总建筑面积78.16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09家。 市场化业务方面,近年来陆续对园区重点企业开展投资业务,同时创新投资手段,结合产业特色及发展规划,助力招商引资,做强特色产业。 进贤融创产业发展集团总经理陈猛:通过“基金+招商”模式 引进产业项目


2024年,平台公司(进贤融创产业发展集团)实现市场化独立运行,由原来主要承担融资、基础设施建设职能逐步向产业投资、合作运营职能转变,市场化转型步伐持续加快,服务保障产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公司拥有工业、商服等各类土地约1300亩,以及工业厂房、商铺、住宅等各类房屋建筑面积约61万平方米,资产总额突破100亿元。 在推动产业转型方面,平台公司深化产业基金合作,联合曜金资本设立医疗器械产业基金。通过“基金+招商”模式,成功引进一批医疗器械产业项目。由平台公司主导开发运营的医疗器械商贸数字服务平台,已吸引82家经销商会员企业注册,累计发布推广服务交易总金额超过3亿元。 依托“制造业重点产业供应链金融奖励”试点政策,公司与江西省财通供应链金融集团开展合作,共同参与钢结构企业代采授信业务。自2024年4月26日首单业务落地以来,项目运行平稳,业务进展顺利。


遂川县发展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鹏:通过供应链服务 支持园区企业培优育强


遂川县发展投资集团脱胎于传统融资平台,近年来积极有序推进政企分离,作为园区投资建设、管理运营和产业招商的主体,全面承担开发建设、投融资、企业服务、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等工作,在促进“投、融、建、招、引、培”深度融合上精准发力。 为实现精准投资,集团成立了5个项目洽谈对接小组、投资决策委员会和投后管理委员会,制定《产业投资管理办法》《项目投资全过程流程》,明确投资方向、投资标准及退出机制,重点支持县域主导产业项目。 同时,通过供应链服务创新和物流降本增效双轮驱动,全力支持园区企业培优育强,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截至上半年,遂川县高新区实现工业产值133.68亿元,新增规上企业15家。

于都县政府党组成员、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丁文萍:推动平台公司从“行政附属”向“经营主体”转型


于都工业园坚持以“管委会+平台公司”模式为抓手,以“资源整合、功能重塑、效能提升”为主线,推动平台公司从“行政附属”向“经营主体”转型。通过构建“1+N”业务体系,平台公司主要承接工业投资和建筑业务,旗下设立供应链金融、人力人才服务、招商服务等14家全资子公司及5家控股公司,形成“融资—投资—运营—回款”闭环。 目前,平台公司累计建成标准厂房227.5万平方米,在建标准厂房134.5万平方米,有力保障签约企业“拎机入驻”。园区还规划建设了新质生产力产业园、声谷科技产业园、赣深光电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赣深时尚产业园、国际牛仔产业园等8个“区中园”和“主题产业园”,实现链式发展、产业集聚、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

分宜工业园管委会主任黄韶勇:职能重塑 推行“两集中三剥离”策略


分宜工业园区持续深化“管委会战略引领+平台公司市场运营”双轨机制,2025年上半年改革成效显著。职能重塑“强筋骨”,推行“两集中三剥离”策略,资源持续向招商、项目一线集中,剥离社会事务、非产业化功能及冗余机构。平台公司加速转型为“投融资+建设+运营+服务”综合主体,总资产半年内突破10亿元,预计年末达30亿元。 优化行政、招商、公司“三板块”差异化KPI考核体系,薪酬结构强化“基础工资+年度奖+绩效激励”机制。盘活原利新橡胶、乔为家居等闲置土地10余宗,新增工业用地储备500亩,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支撑平台公司资产规模跨越式增长。 九江市柴桑区物资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祖腾:强化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的招商引资职能


今年6月,九江市柴桑区国资委研究出台了《关于柴桑区产业投资公司管理指导意见》,明确将柴桑区产业投资公司由园区管委会实行直接管理与提级管理,不断提升平台公司服务质效。同时,合理确定划入区内工业资产,做大产投公司资产规模,强化产投公司在招商引资、投融资、评级发债等后期运营过程中服务区工业经济发展的职能。 目前,沙城工业园正在积极推进循环产业园区建设,依托区内现有循环产业,以赤湖工业园区为主战场,补齐补强产业链条。园区高起点推进循环产业规划,主要围绕废金属产业、再生资源产业、尾矿砂建材产业、危废产业谋篇布局,正在推进碳捕捉、废钢铁加工、铅蓄电池修复等项目。 万年县工发集团董事长胡国林:搭建融资服务平台 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万年县工发集团自运营启动至今,整体运营态势稳健,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2022年至今,累计建成并交付标准化厂房39.66万平方米;新建及改造市政道路(含管网)5.8公里;完成老旧厂房提升改造1.75万平方米,有效提升了园区承载能力和形象。 深度对接万年县委“639”行动计划,构建“管委会+公司”协同机制,打造“产投融合+产融结合”双轮驱动格局。重点在电子信息、非金属新材料、医药化工新材料三大战略领域实现突破性布局。累计完成产业引导基金投资,成功培育多家专精特新企业,有效构筑了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战略支点。创新构建“产业投资+金融服务”生态链,成功落地县域首单供应链金融业务。搭建“国企信用+产业链数据”融资服务平台,精准纾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南丰工业园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苏遥:管委会不干预公司日常经营


2024年11月,南丰县出台《南丰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南丰县工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工业园区管委会平台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主要职责包括招商引资、投融资、园区管理服务、物业管理、企业总部管理,以及园区土地使用权租赁、供应链管理服务、房地产开发经营、建设工程施工等。 改革以来,南丰县以“去行政化、强市场化”为核心,推动平台公司转型为“园区综合运营服务商”,建立“管委会定战略、集团公司管经营、子公司抓落实”的三级管控体系。管委会不直接干预公司日常经营,县工创投集团建立董事会、经理层权责清单,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员工考核与利润、招商成效等指标挂钩。 平台公司业务布局逐步丰富,从“单一建设”向“多元服务”拓展。2025年上半年,南丰县工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建项目13个,投资总额约9.5亿元,包含省市重点项目5个、园区道路、管网及用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个。该公司还组建了南丰县云集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招商公司,签约项目2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个,总金额达73.3亿元。 二、武汉经开区:“管委会+公司”双轮驱动,成立两家专业招商公司 2024年10月,武汉经开投促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军山新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这也是武汉市首批专业招商服务公司,标志着武汉经开区探索市场化招商新模式迈出实质性步伐。 武汉经开产投集团负责人介绍,武汉经开投促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将打造招商引资、宣传推介、企业服务的专业平台。创新并灵活运用资本招商、基金运作、科技驱动、产业链协同等多种策略,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发展,打好基金招商“强链、补链、延链”组合拳,以“资本活水”赋能区域产业链生态建设。 军山新城科投集团负责人介绍,武汉军山新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还将强化场景招商,结合军山新城承载的交通运输部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工信部“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任务,开展智能网联领域低速无人物流、无人机低空物流的细分场景产业招商,采取合作及合资运营平台模式打造本地化商业闭环。同时,结合区域新能源应用及氢能产业基础,重点招引一批氢燃料电池及氢能装备相关企业,围绕碳足迹认证、分布式储能及综合能源改造、虚拟电厂等场景锻强、补齐、延伸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条。 三、开发区“管委会+公司”改革的安徽创新经验 近年来,安徽省多地开发区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构建扁平化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职能,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的管理运营体制。 精心打出“1234”组合拳,推动改革迈向深入 01、聚焦一个“活”字,坚定方向抓改革 “管委会+公司”注重整体谋划、统筹联动、部门协作,建立“管委会+公司”改革基础台账,及时掌握最新进展,跟踪查摆问题,及时提出对策,激发发展活力。针对各地改革进展不一、目标方向不明等问题,及时印发加快推进改革的通知,加强工作调度,确保改革紧抓在手。坚持把开展主题教育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机,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直插开发区一线,深入企业车间班组,厘清各方职责边界,优化公司市场化运营等“一招鲜”。 02、创新两个机制,点面结合抓改革 按照“试点先行、阶段总结、稳步推广”的思路,坚持“直联点+案例推介”组合发力,高效推进改革。坚持“以点带面、抓点促改”,明确专人负责沟通衔接。深耕改革“试验田”,鼓励和支持开发区因地制宜,差异化探索公司治理模式,拓宽运营渠道,优化配套政策。定期收集整理各地经验做法,按照综合类、专项类分门别类,同时兼顾市县层级、发展差异,择优筛选典型案例,为各地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做法。编印工作简报,通报改革进展,介绍试点经验做法,推动互学互鉴,营造“比学赶帮超”良好氛围,实现“要我改”到“我要改”的积极转变。 03、把握三个关键,紧扣重点抓改革 制定开发区赋权清单,省级统一赋予省、市、县三级经济管理权限,由各开发区结合实际需求和承接能力认领承接,做到“应赋尽赋、应接尽接”。有序推行“两剥离”(即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交由属地政府承担,剥离开发运营职能交由市场主体承担),厘清管委会与公司、属地政府边界,推动管委会“瘦身强体”,公司做强做大。指导各地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探索建立灵活实用的开发运营机制,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进开发区治理现代化,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指导各地科学组建公司,严格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要求规范运行,扩大公司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 04、优化四项措施,形成合力抓改革 指导各地破解行业壁垒,坚持市场化招才引才,补充紧缺专业人才。改变以往照顾性安排干部做法,坚持把优秀干部和有潜力干部选配到开发区,让其在实践淬炼中成长,形成优秀干部到开发区去、优秀干部从开发区来的良性循环。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建立人员管理激励、刚性淘汰制度,提高人岗匹配度。指导各地完善薪酬激励机制,“以实绩论英雄”“按贡献付实薪”,打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大锅饭模式,激发职工干事创业热情。 凝心聚力,持续巩固扩大改革成果 01、巩固提升制度创新成果 全面推进“管委会+公司”改革,力争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改革全覆盖。巩固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别清单”等制度成果,推广至有条件的开发区,形成更有示范性、权威性的改革案例。 02、推进职责机构动态管理 坚持“园区点单、部门赋权”,建立“可收可放”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开发区赋权清单,依法赋予开发区更多权力和资源。制定管委会、属地政府及公司职责边界清单。出台开发区管理机构动态调整办法,在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等方面对体量大、发展快、效益好、创新强的开发区予以正向激励。 03、深化公司市场化转型升级 深化公司市场化转型、实体化运作,督促指导开发区完善公司内控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自主运营,防止公司行政化。通过注入优质资产、实施债务重组,扩大公司资产规模、改善资产质量、增进信用评级。打造“基金+产业”“基金+基地”“基金+项目”等多种模式,提高融资能力。支持公司发挥招引产业、资本、人才等积极作用,拓展业务范围,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04、创新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创新开发区用人方式,统筹使用各类资源,实行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积极探索建立高端人才“双万工程”周转池制度,重点支持省内高层次人才用编用岗需求,吸引更多人才来皖创新创业。支持开发区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引进急需紧缺的高素质专业人员和团队,畅通人才交流渠道,让人才队伍“活”起来,干事激情“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