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深度 | 百亿项目背后的“假央企”陷阱:地方政府招商如何避坑?真实案例敲响警钟

发布时间:2025-09-05 11:17 标签: 招商引资

一、核心事件过程梳理时间轴


2023年12月:假机构注册与股权嵌套


1.假冒机构设立

  • 虚构“国字头”背景: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假国资委中心”)名义,通过伪造工商材料(如虚假授权书、公章等),在江西上饶注册成立国业创隆(江西)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国业创隆江西公司”),作为一级控股平台。

  • 股权穿透造假:国业创隆江西公司宣称由“假国资委中心”全资持股,但该机构实际不存在。


2.构建假国企网络

  • 设立二级控股平台:国业创隆江西公司通过虚假材料在广东设立华城信隆(广东)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华城信隆”),形成“假国资委中心→国业创隆江西公司→华城信隆”的股权链条。

  • 快速扩张投资版图:截至2025年5月,该虚假机构通过多层控股直接投资数十家企业,间接控制数百家公司,覆盖广东、湖北、陕西等地。


2025年1月:百亿项目闪电签约


1.企业包装与项目接触

  • 西安航投成立:华城信隆全资设立西安航投未来能源产业链管理有限公司(简称“航投未来能源”),注册资本3000万元,法定代表人杨震虎,对外宣称“央企孙公司”。

  • 瞄准SZ市招商需求:SZ市政府为推动空天产业发展,主动对接航投未来能源,计划建设中嘉空天科技研发生产基地。


2.28天极速签约

  • 项目概况:总投资158亿元,规划用地2500亩,宣称打造“国内首个固体火箭动力系统全产业链基地”,预计年营收超300亿元。

  • 政绩驱动决策:SZ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签约仪式,项目被列为“省市重点工程”,宣称创造“SZ速度”。


2025年5月:骗局暴露与调查启动


1.市场监管介入

  • 举报与核实:江西上饶市市场监管局接到举报,称国业创隆江西公司“提供虚假材料注册假国企”。经向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发函核实,确认“假国资委中心”不存在。

  • 立案调查:5月9日,市场监管部门对国业创隆江西公司涉嫌虚假登记立案,并启动撤销程序。

2.股权标注风险

  • 工商信息公示: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江西)标注“假国资委中心涉嫌假冒,已立案调查”,国业创隆江西公司股权状态异常。


2025年6-8月:项目停滞与多方回应


1.地方政府矛盾态度

  • 继续推进项目:6月,SZ高新区仍称项目为“省市重点”,党工委领导现场办公,强调“确保早建成、早投产”。

  • 回应模糊化:8月22日,SZ高新区管委会表示“正在核实”,但未暂停项目;SZ市政府、自然资源局称“不知情”。

2.企业失联与舆情发酵

  • 涉事企业失联:西安航投未来能源公开电话无人接听,注册地址无法联系。

  • 媒体深度调查:界面新闻、澎湃新闻、新京报等媒体曝光股权造假链条,引发公众对地方政府招商审核漏洞的质疑。

事件关键节点总结



二、招商被骗事件成因分析


湖北SZ“假央企”158亿元招商项目被骗事件,是地方政府招商机制缺陷、企业欺诈手段升级、监管体系漏洞及制度性矛盾叠加的典型案例。其成因可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剖析。


(一)地方政府招商机制缺陷:政绩导向下的地方政府决策机制失衡


1. 政绩焦虑下的审核缺位,招商决策“变形”

  • 政绩冲动与招商考核压力:地方政府将“百亿级项目”“央企背景”视为拉升GDP、固定资产投资(固投)和税收产出,及“签约金额”“落地速度”作为招商核心考核指标,形成“唯数据论”的政绩焦虑。 

  • “唯速度论”主导决策:SZ市政府将“28天签约百亿项目”作为政绩标杆,为追求GDP、固投等短期指标,压缩尽调周期,跳过股权穿透、资金实力核查等关键环节。

  • 考核指标设计缺陷:招商考核重“签约额”“落地速度”,轻“项目真实性”和“产业可持续性”。

  • 决策过程不够科学在此项目中,领导拍板、部门跟跑的现象明显,技术论证和风险评估流于形式。当招商团队面临短期内必须完成大额招商指标的压力时,往往会降低审核标准,忽视风险预警。


2.“央企光环”盲目迷信,专业能力缺失

地方招商团队对央企名录、授权链条缺乏专业知识,容易被“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空天科技”等关键词迷惑。

  • 盲目信任“国字头”标签:假央企通过伪造“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背景,利用地方对央企的天然信任,规避深度核查。SZ市政府未通过国资委官网或发函核实股权真实性,仅依赖工商登记的表层信息。

  • 产业诱惑下的风险忽视:空天科技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契合SZ市产业升级需求,但地方政府未验证企业技术实力(如无专利、研发团队缺失),仅凭“千亿集群”承诺决策。


3.专业能力不足,尽调流程形式化

  • 核查手段单一是此次受骗的技术性原因:SZ市招商团队仅通过一般的工商信息查询系统进行股权穿透,看到了一个看似完整的"国资"控股链条便信以为真,却没有通过国务院国资委官网查询"中央企业名录"这一最权威的核实渠道。

  • 尽调流程形式化问题突出:招商过程中,相关部门仅审查了企业主动提供的材料,包括容易伪造的"红头文件""授权书"等,没有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的财务、法律与技术尽调。法律、财务、行业三线尽调相互脱节,没有人对"股东真实性"这一根本问题负最终责任。

  • 专业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因素:地方招商人员普遍缺乏对复杂股权结构的识别能力,对央企的授权链条、产权关系等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在此案例中,造假企业通过"西安航投→华城信隆→国业创隆江西→假国资委中心"的多层嵌套结构成功掩盖了真实背景,而招商团队未能识破这一骗局。


(二)企业欺诈手段专业化:专业化骗局与精准投饵


涉事“假央企”并非简单伪造身份,而是通过“身份包装—赛道选择—承诺放大”的三层设计,精准击穿地方招商弱点。


1.股权嵌套与身份造假

  • 多层控股结构:造假企业故意将注册地(江西)、项目地(湖北)、宣称的母公司所在地(北京)分属不同区域,利用跨省监管协调不畅的漏洞逃避审查。通过“假国资委中心→国业创隆江西→华城信隆广东→西安航投”四层股权嵌套,通过多层空壳公司伪装成"央企孙公司"。这种操作手法娴熟,材料伪造程度高,非专业人士难以辨别。

  • 伪造公文与公章:利用技术手段制作虚假授权书、股权决议,甚至伪造国务院国资委批文,使工商登记看似合法。


西安航投股权结构图,图源:天眼查


2. 准“投喂”需求,放大诱惑效应

  • 政策热点捆绑:选择空天科技这一国家扶持赛道,精准匹配地方需求。假央企承诺“年营收300亿元”“千亿产业集群”,利用地方对新兴产业的期待掩盖实际能力不足。

  • 夸大投资规模:以百亿级投资规模吸引地方政府,但实际资金链脆弱。


(三)监管审查体系:跨区域壁垒与专业化缺失


监管环节的碎片化与制度缺陷,加之招商团队的专业化审查不到位,为“假央企”提供了跨区域流窜作案的空间,也延缓了风险处置时效。


1.跨区域信息壁垒,风险预警滞后

造假企业的核心操作主体(国业创隆江西公司)注册于江西上饶,项目落地于湖北SZ,两地监管信息完全割裂:江西上饶市监局2025年5月已接到举报、向国资委核实并立案调查,但未及时将“假国企”风险信息推送至湖北;SZ高新区直至2025年6月仍将项目列为“省市重点”,甚至发布招标计划,8月媒体追问后才启动核实,3个月的信息差让地方错失止损良机。


2.工商登记“形式审查”,准入门槛过低

市场监管部门对“国字头”企业注册的审核,仅关注材料完整性,不做实质性核验:国业创隆江西公司2023年提交的“国资出资证明”系伪造,但因格式规范,顺利完成登记;直至2025年5月接举报后,监管部门才发函核实股东身份。这种“重登记、轻核查”的模式,让“假央企”得以通过合法程序“洗白”身份,长期潜伏。


3.尽调流程碎片化,缺乏协同联动

招商过程中,法律尽调、财务尽调与产业尽调“各自为政”:法律团队仅审查合同条款合规性,未追溯股东真实性;财务团队未核查企业资金来源与履约能力;产业团队未评估技术可行性。三者缺乏统一的风险判断标准,也无人对“股东身份真实性”承担最终责任,导致“各环节看似合规,整体却漏判风险”的局面。


3.团队专业不足,难破复杂包装

基层招商人员普遍缺乏“股权穿透分析”“央企层级识别”等专业能力:面对“四层股权嵌套”,无法识别“假国资委中心”与国业创隆之间的“虚假关联”;对央企管控原则不了解,未能察觉西安航投作为“四级企业”的不合理性;甚至不清楚“国资委无‘经济发展中心’这一机构”,专业能力短板直接导致风险识别失效。


4.违法成本低,惩戒机制乏力

“假央企”的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即便被查处,其已获取的土地划拨、政策优惠(如税收减免)难以追回,SZ项目2500亩用地已进入规划阶段,前期行政投入面临损失;同时,造假者通过“跨省注册、空壳持股”规避追责,西安航投法定代表人杨震虎在事件曝光后失联,追责难度极大。更关键的是,地方政府因担心“项目烂尾影响营商环境”“公开涉假打脸政绩”,倾向于内部消化问题,不主动公开调查进展,进一步降低了造假者的违法震慑。



4.部门协同失效与潜在利益输送

市场监管、国资、招商等部门信息未共享,导致风险预警滞后。例如,江西上饶市监局2025年5月已立案调查假国企,但SZ6月仍在推进项目,跨区域信息壁垒导致风险失控。部分官员可能因招商政绩或其他原因,放松审核标准。如SZ高新区领导全程参与签约仪式,却未对项目合法性提出质疑。


三、解决对策:从“事后追责”到“全流程治理”


针对上述成因,需从招商理念、核查机制、监管协同、惩戒力度四方面建立系统性解决方案:


1. 转变招商考核导向:摒弃“唯规模”,重“实效”

  • 重构考核指标:将“资金到位率、投产进度、税收贡献、就业带动”纳入核心考核,替代“签约金额、落地速度”,对“只签约不落地、虚假投资”的项目实行“倒扣分”,倒逼招商部门重视质量。  

  • 建立容错与追责机制:允许招商因“审慎尽调”导致的“慢签约”,但对“未核查国资背景、忽略明显风险”的失职行为追责,避免“领导拍板、无人担责”。


2. 建立权威核查体系:打通“国资身份验证”的“最后一公里”

  • 强制前置核查:要求所有声称“国企/央企背景”的招商项目,必须通过国务院国资委官网“中央企业名录” 或向属地国资委发函核实股东身份,未通过核查的项目不得进入签约环节;建议推动省级招商平台与国资委数据库对接,实现“一键查询”。  

  • 强化企业登记核验:市场监管部门审核“国字头”股东企业时,需要求提供国资委出具的正式资质文件(如出资证明、批文),并通过官方渠道核验文件真实性,对无法提供或文件虚假的,直接驳回登记申请。


3. 完善跨区域协同监管:打破“信息孤岛”

  • 常态化关注动态更新的“假央企”名单:由国资委牵头,整合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的虚假国资企业线索,实时更新“涉假企业名单”,地方招商、市场监管部门可随时查询,实现“一地发现、全国预警”。  
  • 建立跨区域联合处置机制:打通市场监管、国资委、公安等部门的信息壁垒,实时共享企业信用风险预警。对已签约的涉假项目,由投资地政府牵头,联合注册地市场监管、税务部门,快速冻结项目资源(如土地划拨、政策补贴),核查企业资产,减少地方损失。


4. 加大惩戒力度:提高“假国企”造假成本

  • 简化虚假登记撤销流程:对确认虚假注册的“假国企”,市场监管部门可缩短听证、公示周期,快速撤销登记,并将企业及法定代表人纳入“失信名单”,限制其参与其他招商项目。  

  • 追究法律责任:对提交虚假材料的企业负责人、协助造假的中介机构,依法追究民事责任;若涉及诈骗(如骗取政策补贴、土地使用权),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形成震慑。


图源:豆包ai生成


四、如何防骗:地方招商部门的“实操指南”


对地方招商人员而言,需建立“全流程防骗意识”,聚焦“源头核查、项目审查、流程管控”三大环节,具体操作如下。


1. 源头核查:“三查三不”原则,确认国资身份

  • 查官方名录:登录国务院国资委官网(http://www.sasac.gv.cn),在“中央企业名录”中确认企业是否为央企或其直属二级/三级子公司(注:央企层级过多则需高度警惕);若声称“地方国企”,需查询省级国资委官网的“地方国企名录”。  

  • 查函件验证:对名录外的“国资背景企业”,向其所述的国资股东上级单位(如国务院国资委、某省国资委)发函,要求书面确认“是否存在该下属机构、是否出资设立目标企业”,不接受企业自行提供的“证明文件”(易伪造)。  

  • 查股权层级:若企业股权多层嵌套(如超过3层),需逐层追溯至最终股东,若最终股东为“国字头”但无官方备案,或股权结构模糊(如“代持”“信托持股”),立即暂停合作。  

  • 三不原则:不迷信工商信息(可造假)、不简化核查流程(领导重视也不能省)、不相信口头承诺(需书面文件支撑)。


2. 项目审查:聚焦“实”而非“大”,验证企业能力

  • 查资金实力:要求企业提供近3年财务报表、银行授信证明、资金到位计划(如158亿项目需证明至少有20%-30%自有资金,约30-50亿元);若企业注册资本远低于投资金额(如西安航投3000万注册资本对应158亿投资),基本上可直接判定为“不可信”。  

  • 查技术/产业能力:对技术密集型项目(如空天科技),核查企业核心专利(登录“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查询)、研发团队(提供社保缴纳记录、核心人员简历)、过往同类项目经验(如是否参与过其他火箭/卫星项目),无实质技术支撑的“画大饼”项目直接排除。  

  • 查落地细节:要求企业明确“分期建设计划”(如1-2年建什么、3-5年建什么)、“土地利用方案”(是否符合当地规划)、“投产时间表”,并在协议中约定“资金不到位、建设逾期”的违约责任(如收回土地、赔偿损失)。


3. 流程管控:多部门联审+全程跟踪,避免“一言堂”

  • 签约前:多部门联审。建立“招商部门牵头,发改、科技、市场监管、自然资源”联审机制——发改部门审核项目可行性,科技部门审核技术真实性,市场监管部门审核企业资质,自然资源部门审核土地需求合理性,一票否决存疑项目。  

  • 签约后:每月跟踪。每月核查项目进展:① 资金到位情况(对接银行,确认资金是否到账);② 建设进度(现场核查土地平整、厂房建设是否启动);③ 团队到位情况(确认核心管理人员、研发人员是否已入驻),发现“只签约不行动”的,立即启动风险评估。  

  • 问题处置:快速止损。一旦发现企业涉嫌虚假背景,第一时间冻结项目相关资源(如暂停土地划拨、停止政策补贴),联合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若确认涉假,立即终止协议,并追究企业违约责任。


4. 能力建设:提升招商人员防骗素养

  • 定期培训:邀请国资委、市场监管部门专家,讲解“假国企”常见套路(如多层股权嵌套、热门产业包装、伪造批文),结合SZ、内蒙古等典型案例分析风险点。  

  • 编制操作手册:制定《国资背景企业招商核查手册》,明确核查步骤、权威渠道、所需材料(如函件模板、名录查询路径),让招商人员“有章可循”。  

  • 激励主动识别:对发现虚假项目并避免损失的招商人员或第三方(如尽调机构),给予现金奖励或评优加分,鼓励主动识别风险。


综上,地方“假央企”招商被骗,某种程度上是“政绩冲动”与“投机主义”的“合谋”,“地方发展需求”与“核查监管能力”不匹配的结果。地方招商需从“速度焦虑”转向“质量优先”,以穿透式监管、专业化团队、数字化工具筑牢防线。唯有转变招商理念、建立权威核查机制、完善跨区域监管、提升人员素养,才能从“被动止损”转向“主动防骗”,地方政府才能真正吸引“金凤凰”,而非沦为“假央企”的猎物。招商引资的本质是“合作共赢”,而非“赌一把”。请记住:合规的营商环境,才是最好的招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