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中央媒体释放信号:进一步明确招商引资鼓励和禁止具体行为!

发布时间:2025-09-03 09:24 标签: 招商引资

01《人民日报》: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和招商引资内卷,进一步明确招商引资鼓励和禁止的具体行为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娄宇)

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形式,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强调“深入推进实施公平竞争政策,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消除各种市场壁垒,使各类资本机会平等、公平进入、有序竞争”。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要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打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理顺企业价格竞争与企业经营效益的传导关系,更好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实践表明,越是市场竞争充分的领域和区域,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就越好,就越具有国际竞争力。只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竞争,才能依靠市场发现商机、培育创新。同时,竞争是有规律、有底线的。如果越了界、过了头,引发低价无序竞争,不仅容易出现质量下降、服务缩水等现象,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拖累企业自身发展,也会让整个行业陷入低效甚至无益的“内卷式”竞争,影响行业的生态和未来,甚至会扭曲市场机制,阻碍国内大循环。近来,一些企业为了抢市场、扩规模,搞“一哄而拼价格,看似热闹的市场背后潜藏着企业过度竞争甚至滑向无序竞争的风险。必须加强治理,推动更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治理企业无序竞争,必须强化法治思维,善用法治化治理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发挥着稳预期、增信心、促发展的作用。应当看到,推动企业竞争从“无序”到“有序”,政府和企业都是责任人,必须通过法治来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在法治框架内调整各类企业的利益关系。对于政府,法治能够防止其对微观主体活动的不当干预,有效规范政府行为。同时,政府在完善市场规则的基础上带头遵守市场规则,并着力矫正市场失灵、规范竞争秩序等,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全国统一大市场成为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的大舞台。对于企业,法治能够划定清晰红线、厘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交易成本,在规范企业行为的同时帮助其对各种关系和行为作出判断和选择。这有利于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保护企业创新动力和消费者合法权益,避免市场失灵带来的资源浪费。

今年初,《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正式发布,明确提出“防止出台或实施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420日,《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正式实施,围绕遏制部分地区招商引资恶性竞争作出部署;62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增加规定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这些法律法规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企业竞争行为等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我们要在深刻把握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建立健全常态化机制。建立健全常态化机制,既有助于持续强化法治保障,也有利于加强源头治理。相关部门可密切跟踪企业竞争活动,建立健全常态化的问题征集、核查、约谈、通报机制,及时发现并制止企业的无序竞争行为,并引导企业实施合规竞争策略。行业组织可加强行业自律,制定并执行相关规则和标准,规范本行业经营者的竞争行为;同时,鼓励企业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模式的创新投入,通过产业升级、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让市场竞争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公平竞争审查以对竞争影响合理性为尺度,划定政府干预市场的边界,对拟订或现行产业政策可能或已产生的竞争影响进行评价,促进其向着最有利于竞争的方向制定、修改,从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此,要把相关制度规范落到实处,从制度层面统一政府行为尺度,进一步明确招商引资鼓励和禁止的具体行为,预防和制止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规范招标投标,加强对中标结果的公平性审查,加强招商引资信息披露。同时,加强利益相关方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并发挥好市场监管部门的审查抽查机制作用,共同营造公平竞争、自由竞争、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实现优质优价。

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法律政策的部署和落实相互联系、彼此促进,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工作链条。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需要市场监管、税务以及企业等不同主体各司其职、通力合作,这离不开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为此,要充分发挥国务院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加强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创新政策等各类政策协同。同时,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检察公益诉讼、民事审判衔接机制,统一执法程序和标准,优化工作流程,提升监管执法规范化水平,加快形成治理合力。

02经济参考报:地方政府招商不能一哄而上提供优惠政策!

“内卷式”竞争让部分企业深受其害。

——加工费为“负值”,产品价格坠入历史低点。一家矿产冶炼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产业链正陷入“原料进口紧张、冶炼内卷严重、成本压力攀升”窘境,现货加工费持续深陷负值区间,创下有史以来最低水平,面临“加工即亏损”的尴尬。

一家有机硅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有机硅行业竞争加剧,主流产品市场价格降至历史最低。下游客户如硅橡胶、纺织皮革行业出口下降、销量萎缩,进一步加剧了有机硅供过于求的局面,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很大压力。

——链主企业“白条”支付,票据贴现率高、账期长。走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西鑫铂瑞科技有限公司,一台台智能无人小车正有序搬运铜箔原料,一卷卷薄如蝉翼的铜箔顺利下线。“有多家上市公司是公司的客户,但是和大企业合作就图个名声,证明自身有实力。个别大企业购货价格低、结款账期长,企业根本赚不到钱。”企业负责人陈泽仁表示,本来账期是60天,结果等了90天拿到的却是票据,而且普遍半年后才能承兑,企业根本等不起,只能提前贴现。

上游要垫资,下游拖欠款,成为一些制造企业的痛点。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有时个别下游链主企业甚至直接给企业打“白条”,该结算方式只能在链主企业的供应链公司结算平台贴现兑付,且贴现利率高,平均年贴现利率4%至8%,高于银行承兑汇票3%至6%的年贴现利率。债权企业没有话语权,只能持有到期,或者承担高额资金利息成本。

——投资“一窝蜂”,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行。作为“新三样”之一的光伏行业,之前部分地方政府招商一哄而上,通过税收减免、厂房代建、固定资产投资返还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加大产能布局。据一家国内大型光伏组件制造企业负责人介绍,过去数年,行业部分环节投资过热,去年以来,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行,这一现象至今未有明显改善。

据Wind数据统计,光伏主产业链共计约21家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18家企业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

1)部分企业遇困 产业升级受阻

多位受访企业负责人认为,“内卷式”竞争,至少已带来两大风险:

——价值链陷入低端陷阱,阻碍产业升级。在利润微薄的情况下,一些证照齐全的企业,还竞争不过“黑作坊”。上市公司赣州腾远钴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灵说,比如废旧电池回收,企业虽在工信部电池回收白名单上,但规范渠道,合规拆卸成本远高于暴力拆卸的“黑作坊”,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出现。

内卷式”竞争让一些新兴科技成果难以发展壮大。一家“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的负责人表示,自2024年开始,源自我国的药物创新在全球崛起,但“好药难卖好价”影响了资本市场对我国药物创新的定价,所以国内很多药企的创新要靠国际跨国药企维系,相当于直接卖“青苗”,长期来看,不利于我国生物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

——企业生存遇困,劳动者权益受损。今年4月份开始,多家电商平台以“内卷式”补贴掀起的“外卖大战”,一度对餐饮行业带来冲击。叠加多重因素影响,有的餐饮企业甚至进入“低电量待机”状态。“不求赚钱,但求活着。虽是定位商务餐饮门店,也放下身段卖盒饭,开发平价套餐,努力增加营收。”江西餐饮头部企业春天来了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李坤说。

2)依法依规治理 重塑竞争生态

受访企业负责人建议,各地各部门要用制度引导良性竞争,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综合治理“内卷”,防止恶性循环;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倡导合法、公平、诚信、正当、有序的行业竞争;企业要坚决摒弃“低价换市场”的短视思维,不断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上下真功夫,努力开辟新赛道、拓展新市场,变“一哄而上”为“一展所长”。

一是推动创新实现行业协同发展。业内人士建议,要引导企业不断在技术创新上下真功夫,以长远眼光谋求发展增量,以全局视野融入国内大循环。产业政策要更加注重对技术先进性产品的引导,加大力度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国家级创新平台,集中力量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鼓励企业走高质量发展路线,避免低水平价格战。

二是打造健康产业链支付体系。陈泽仁呼吁,加强资金支付监管,建立央企和大型企业的供应链票据登记平台,确保对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禁止商业承兑汇票嵌套延期等操作;将拖延付款行为纳入企业诚信体系,对违规企业取消政府采购资格。

三是调整发展战略拓展新兴市场。江西一家纺织服装出口龙头企业近期与德国客户成功签订2000万美元订单。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对业内市场调研发现,约20%的中小外贸企业为抢占美国市场份额,采取了低价竞争策略。他认为,企业应积极调整市场战略,逐步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将业务重心向欧洲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