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链式招商”怎么做?一份官方招商引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5-08-28 13:22 标签: 招商引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近年来,徐水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部署要求,依托高端产业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在产业链招商上精准发力,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硬核”之路。

01产业链招商,力聚何源?“源”在工业基因、产业沃土和长期秉持的链式思维

徐水“硬核”,在于“链”动。这里传承着燕赵大地的工业基因。长城汽车在此铸就京津冀最大整车生产基地,每52秒下线一辆新车;巨力索具实现保定市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0的突破,其吊装装备托举起港珠澳大桥等国家工程,大国重器的“工业骨骼”在此锻造;以风帆为代表的新型储能产业异军突起,为京津冀能源转型注入绿色动能。

这里赓续着产业沃土的商脉基因。徐水经济开发区以长城“链主”姿态致力于塑造完整产业生态,构筑“龙头牵引+精准补链”模式,区委换届以来引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项目48个,其中新引进和技术改造项目共29个,吸引博世、奥托立夫等45家国内外500强及其投资企业落户,集聚上下游企业50余家,产业链招商带动本地配套率达68%,实现“引进一个龙头、激活一条产业链”的聚变效应。

徐水“硬核”的时代注脚,源于其长期秉持的链式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的重要论断,在此落地为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闯出新路子”的重要指示,转化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纵深推进,包括徐水在内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成功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助力保定成为全省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产业集群的设区市。这座曾经以酿酒闻名的千年古城,通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借力发展”战略,正以“整零协同”的产业链招商新模式,推动“2+1”产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吊装、新型储能)发展壮大,在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转型中交出一份奋力图强的“徐水答卷”。

02业链招商,力指何方?“指”在龙头引领、上下贯通、集群协同的全链生态

2010年前的徐水,整车制造领域仍为空白,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年产值不足70亿元,相关企业主要集中于后视镜、密封条等低附加值产品制造,产业升级任重道远。与此同时,仅8公里外的长城汽车因产能高速扩张面临用地瓶颈,哈弗H6等核心车型扩产计划受制于土地指标等而迟迟未动。一方亟需壮大产业“根基”,另一方亟待突破空间“桎梏”,一场跨区域协作的“双向奔赴”顺势启动。

2010年,在市县两级的大力推动下,长城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成功落地徐水,为后续整车项目规模化发展铺平道路。

2012年,乘着徐水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开发区的东风,创新推出“零地价+保姆式服务”招商模式,成功实现长城汽车入驻,投资153亿元建设智慧工厂。德国杜尔涂装机器人、瑞典ABB焊接机械臂等644台智能设备进驻,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生产工艺最为先进的总装车间及迄今为止综合水平最高的汽车试验场。企业集聚从最初的不足10家爆发式增长至如今的118家,本地企业风帆蓄电池因配套汽车启停系统,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5亿元。曾经“敲敲打打”的车间蜕变为“数字孪生”工厂,产业工人人均产值从2012年的111.1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297.29万元,区域工业税收占比飙升至71.5%。

聚焦龙头引擎,跃升全链生态,与市域内其他县(市、区)相比,徐水的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出龙头引领有力、链条上下贯通、集群协同高效的良好态势。徐水“以链聚商”一以贯之、持续深化,并逐渐呈现以下五大特点:

靶向招商补短板——从不足10家配套到52家核心供应商的蜂巢集聚。徐水通过精准招商策略,聚焦汽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缺失部分,深度剖析长城汽车等龙头企业的供应链需求,锁定优质核心供应商精准对接,成功吸引博世、李尔、奥托立夫等国际巨头落户,填补了电子系统、内饰件及安全部件等关键领域空白。汽车产业链核心供应商数量也从最初的寥寥无几发展到如今的52家,更培育出独特的“蜂巢效应”。当市场波动时,区内专业化企业能像蜂群般快速重组产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这场由“单打独斗”到“集群作战”的蜕变,让徐水汽车产业生态焕发出蓬勃生机。

集约用地增效益——开发区亩均税收从不足万元到31.84万元的效益跃升。徐水以“亩均论英雄”为导向,建立严格的项目准入机制,优先引进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亩均效益好的优质项目,从源头保障土地利用效率。以奥托立夫为例,这家全球汽车安全系统巨头通过工艺创新和技术升级,实现该企业亩均税收335万元的亮眼成绩,成为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典范。通过将有限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徐水正走出一条“小土地、大产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研发共享强效应——“29+7”的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带动上百家配套企业升级。徐水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连续三年持续提升,跻身全省前20。通过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已培育2个国家级、6个省级和21个市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并建立7个省市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效提升产学研协同效能。以巨力牵头的吊索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联合14家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攻克关键技术,其“架运提成套设备在高铁40m~1000t整孔桥梁上的应用”项目获得省级重大科技成果专项立项,显著提升了桥梁架设的施工效率。

多元引育聚动能——打造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蓝领”培育新高地。累计吸引健康医疗、信息技术、制造业、新能源材料等多个重点领域的产业人才5303名,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659人。紧扣产业链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聚焦“2+1”主导产业需求,实施全区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重点民营企业人才统招工作,仅2024年就通过39场招聘活动提供岗位3.7万个。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培育出“保定工匠”22人、“徐水工匠”96人,树立“工匠精神”标杆。创新人才服务模式,实施重点人才“一对一”定制化服务,建立“四问”(问候、问情、问需、问策)常态化工作机制,为人才发展提供全周期保障。

低碳工厂塑集群——光伏屋顶+氢能物流构建绿色工业样本。自2013年起,即引导企业建设“金太阳”光伏发电工程,2018年长城汽车成品库停车场光伏发电工程落地。截至目前,园区150万平方米厂房屋顶光伏装机容量突破120兆瓦,年减碳超10万吨,长城汽车工厂生活用电已实现100%绿电供应。今年园区规划新增38万平方米光伏屋顶,预计扩容约38兆瓦。建成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电力调度。同步发展氢能物流体系,依托长城氢能汽车产业构建覆盖全域的氢能运输网络,配套加氢站等绿色充电设施。现已建成市级以上绿色工厂7家(含国家级1家),形成“光伏屋顶+氢能物流”的特色模式,为构建绿色工业生态体系积累更多经验。

03产业链招商,力向何使?“使”在深挖资源禀赋、巧施六大锦囊激活招商新势能

徐水的招商模式,没有盲目追随北上广深的脚步,而是如匠人般精心雕琢,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底层的“原子”需求出发,巧用六大锦囊,推动产业生态繁荣发展。

锦囊一:定位精准到“点”——三轴定位,锚定方向。纵向深挖,认真研究垂直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共梳理出长城汽车181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及四大零配件供应链,针对本地供应薄弱环节及产业盲点,建设汽车部件园,引进科士达等企业补链。横向扫描,搭建金融、人才、科研等配套服务体系,完善产业生态。成功引入博萨、李尔等国际一流零部件品牌,填补了高端零部件领域的技术空白。斜向紧盯,将68%的本地配套率优势延伸至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领域,重点关注新能源电池回收、固态电池等,拟落地智能化电池回收项目。

锦囊二:助力产业“强磁场”——核心带动,集群发展。徐水深谙“吸引力法则”,积极打造产业公地。近年来收储千余亩标准地、建设40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及现代化园区设施,配套完善金融、技术、市场等服务体系,成功吸引溧阳山湖、苏博汽车等上下游企业入驻,落地长城精工、长城华北汽车等3个项目。通过“稳链、建链、补链、强链、延链”策略,形成京津冀地区最集中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我们之所以落户徐水,就是看中了这里的‘链’上优势”,宇傲公司副总经理王铎烨一席话,道出了诸多在徐企业的心声。

锦囊三:打造服务“心管家”——全生命周期,贴心守护。在企业注册环节,提供一站式高效办理,政策申报配备专人指导,确保政策红利直达企业。金融服务方面,依托河北省金融顾问走进开发区试点优势,搭建“银-区-企”合作平台,今年已促成12家金融机构为企业新增授信3亿元、投放贷款超5000万元,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深化“一网通办”改革,实现工程审批事项线上联合验收,对汽车制造等7个典型行业部分建设项目实施环评报告表豁免。

锦囊四:打造产业“森林”——多元共生,协同发展。招商不但要盯着大企业,更要注重培育“种子”。在徐水,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初创企业相互协作,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共生关系。现已形成三大特色分支:新能源板块,集聚风帆、蜂巢能源等企业,构建逐渐完整的动力系统产业链。现代物流板块,依托蚂蚁物流等企业构建起涵盖原材料供应、零部件配送、整车运输及售后物流等全流程的现代汽车物流产业链。总投资超7.9亿元国际物流园项目将提升全球供应链能力。循环经济板块,推进3.69亿元电池回收项目,年处理4万吨废旧锂电池,完善绿色产业链。

锦囊五:铁杵磨成针——长期主义,深耕细作。产业链招商,需要有“用百年老店的心态做招商引资”的耐心和决心。徐水通过建立企业成长档案,不断提升服务质效。招商团队始终坚持长期主义,对每一家入驻企业都给予持续关注和支持。通过定期回访及时解决企业诉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园区企业不仅稳定发展,还形成“以商招商”的良性循环,溧阳山湖、浙江艾彼、蜂巢汽车等企业纷纷追加投资扩大产能,创造了逆势增长的“二期现象”。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细化服务,使徐水在复杂经济形势下仍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锦囊六:练就数据“透视眼”——数字赋能,智慧招商。在引入企业时,通过平台的数据分析,全面了解企业的技术实力、市场前景以及潜在风险,为招商谈判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企业入驻后的全周期服务提供了依据。比如,利用企业画像数据,促成欧冶再生资源与河钢供应链合作,打破了该公司面临供应链效率瓶颈问题。再如,诺博橡胶提出外协需求,经开区通过数字资源匹配,不到1天就找到区内适配企业反馈,获得企业高度赞扬。

纵向对比,徐水成绩斐然;横向来看,依然需要爬坡过坎。尽管还有一些“成长的烦恼”,但徐水也正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跨越,数据显示,2024年区域内产业规模已突破900亿元大关。徐水蓬勃发展的态势已然形成,未来前景令人期待。

04产业链招商,力从何来?“根”在系统贯彻六大法则形成链式招商徐水模式

徐水以“链式招商”为核心引擎,打造出从项目招引到产业培育的全周期发展模式,其以产业链精准布局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突破的实践经验,为新时代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发展范例和深度启示。

启示一:坚定“党旗所指就是行动所向”的政治方向。招商工作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一条:坚持党的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汽车产业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到徐水调研时,围绕推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对徐水提出殷切希望,要求徐水开展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用好本地企业招商力量。徐水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积极落实好“五职招商”机制,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招商动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良性互动,打造出“红色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启示二: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产业链建设最忌折腾,最需久久为功。”徐水投资促进中心主任胡英在交流中感慨。徐水坚持将建强“中国北方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作为历届班子接续奋斗的目标,始终将汽车产业作为头号产业,保持“招商图谱”十年一绘到底。围绕工业企业技改、数字化转型、科技平台研发建设等领域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推进“两证联办”“先产后验”等审批改革。正是始终坚持长期主义,凭借一步一个脚印的接续奋斗,才逐步实现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发展,形成以整车制造带动零部件产业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启示三:建强干字当头、专业精进、敢于攻坚的干部队伍。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关键在干。2010年,长城汽车50万辆整车和风帆工业园项目落户徐水,仅用5天完成审批、18天完成7800亩征地,刷新了保定项目征迁史上最快纪录,创下令人惊叹的“徐水速度”。面对挑战,徐水党员干部行动至上、迎难而上,才创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奇迹。徐水速度的背后是徐水温度、徐水力度。如今,这种“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的工作作风、“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狼性思维和“始终与企业共发展”的真情实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启示四:提供“企业需求就是行动号令”的极致服务。从“零件加工”迈向“整车智造”,从“单一配套”升级为“全链协同”,徐水以汽车产业链招商为突破口,既是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的战略选择,更是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关键路径。这一转型的深层动力,既来自产业政策的精准引导,更源于“企业需求就是行动号令”的服务理念革新。徐水经开区招商局局长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山湖汽车为迎接新项目验厂工作,提出“33天完成万平方米厂房改造施工”要求,区政府当即启动项目落地快速反应机制,实现从签约到投产仅用40天,刷新了“徐水服务”新时速。“企业敢提需求,政府必给答案”的承诺,让园区企业主纷纷竖起大拇指。

启示五:把持“精准出招、破立并举”的战术灵活。在服务长城汽车的十年间,徐水既坚守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赛道,又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捕捉技术变革机遇,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产业布局,实现主辅赛道协同共进。2014—2018年聚焦整车制造,引入诺博汽车等核心配套企业,完成产业链基础构建;2019—2022年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引进蜂巢能源、浙江艾彼等企业填补动力电池等关键环节;2023年至今依托自有基础,向智能网联、汽车轻量化等高端领域延伸。

启示六:深耕“开放招商与本土育强”协同发力。在徐水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服务好长城汽车也是最好的招商引资”。汽车产业链招商,离不开长城汽车公司的支持与配合。徐水创新推行“政企共建招商”模式,与长城汽车形成“产业方向共谋、项目推动共进、企业落地共管”的深度协同机制。通过“外招内扶”双轮驱动,政企携手搭建“龙头+配套”协作平台,形成“引进强链、培育补链”的良性循环。这种“开放招商与本土育强”的融合发展模式,既突破传统招商重引进轻培育的局限,又实现内外资源优势互补,为区域产业升级探索出一条可学可鉴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