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中央明令禁止“内卷招商”,招商引资该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5-08-18 14:38 标签: 招商引资

近期,地方政府纷纷开始自查整改,一些“招商特供”“税收返还”等灰色操作逐步收敛。如何在不踩红线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招商?如何走出“政策拼到底、资源拼到底、人情拼到底”的传统路径,探索新的招商逻辑与模式?这不仅是政策所趋,更是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政策信号频密释放:中央为何密集出手?

1.1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一年:真正的“分水岭”

202381日施行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被认为是反对地方招商乱象的里程碑文件。条例明确规定,地方制定招商引资政策不得排除或限制外地经营者进入本地市场,不得设置不合理条件、给予特定企业不当利益等。条例实施后,多个地区被责令取消或修改不合规的招商政策,例如某省会城市为大型互联网企业定制的“返税50%”条款就被叫停。

过去一年里,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主管部门陆续对各地招商行为进行通报与整顿。一些地方设立的“招商变相奖励机制”被认为影响了公平竞争秩序,甚至出现某些项目多地竞价“抢企业”的现象,扰乱了正常的区域发展格局。

1.2 国家发改委持续发声:招商不是“竞价拍卖”

2024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多次召开招商引资工作座谈会,重申招商引资要依法依规、注重质量。特别是针对一些地方“竞价招商”“政策围猎”的行为,提出“要像抓环保一样抓公平竞争审查”。这一表态体现出中央对招商秩序的高度重视。

在政策层面,发改委还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招商信息平台,强化项目的可行性、合规性评估机制,并鼓励地方以产业规划为引导,进行战略性、可持续的招商引资布局。

1.3 媒体舆论持续关注:招商“内卷化”正在伤害谁?

《经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主流媒体也频繁发声,直指“内卷化招商”导致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甚至滋生腐败。例如,某中部地级市通过“招商代理”引入大量短期注册企业,但这些企业几乎无实际运营,造成地方财政空转、土地闲置。

根据审计署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有超过800个招商项目出现“开工未运营”“运营未产出”等问题,其中多数涉及政策激励过度、项目选择脱离实际。这些教训告诉我们,招商要从“数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

二、破解“招商内卷”:地方应该怎么做?

2.1 转向“生态招商”:构建完整产业链

“生态招商”主张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引进链主企业、补链企业、配套企业,打造上下游产业闭环,提升招商质量。

案例:江苏昆山“链式招商”

昆山作为我国制造业重镇,其在招商引资中的最大优势并非财政补贴,而是完善的产业链生态和高效的政务服务。2022年,昆山成功引进纬创资通在当地设立新一代智能终端制造基地,项目投资超60亿元。在纬创项目落地的同时,昆山招商团队同步对接上下游企业,如嘉联益、信利电子、崇达技术等,形成了一个以“整机+配套+物流”三位一体的产业生态。

更值得关注的是,昆山还通过制定产业链图谱,明确链条上缺失的关键环节,主动寻找“缺环补链”企业。2024年,通过这种方式引进的企业已达28家,占新落地制造业项目的40%以上。

2.2 拓展“飞地招商”:打破区域利益壁垒

“飞地招商”是指项目注册地与实际用地、运营地分离,有助于资源错配地区实现共赢。

案例:湖南娄底与深圳宝安合作“飞地”园区

湖南娄底地处中部,土地成本低、人力资源丰富,但企业资源较弱。深圳宝安企业密集、资金雄厚,但受土地限制严重。2023年,两地合作共建娄底·宝安电子信息产业园。该园区采用“税收共享+产业协同”机制,即企业由宝安推荐落户娄底,税收按比例返还宝安政府,园区由娄底建设并提供政策服务。

目前已有35家深圳企业在园区投产,2024年实现产值超60亿元。该项目不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也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典型范例。

2.3 倡导“场景招商”:先有场景,再有项目

场景招商强调打造典型应用场景,吸引相关企业前来验证和落地。

案例:重庆两江新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

2022年,两江新区联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设立总里程达20公里的城市级道路测试区域,引入“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技术。在测试场景开放初期,百度、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国内头部自动驾驶企业纷纷入驻。

通过场景搭建,两江新区不仅成为自动驾驶企业的重要研发试验基地,也进一步吸引大量配套企业如高精地图、毫米波雷达、V2X通信设备企业落地。截至2024年,该区已集聚智能网联企业超80家,年产值突破120亿元。

2.4 推进“数字招商”:用数据替代人海战术

案例:山东济南高新区“招商中台”系统

济南高新区投资上亿元建设招商数字中台系统,整合工商注册、税务信息、产业链分布、用地用能数据,结合AI算法建立招商企业“潜力模型”,实现智能推荐与跟踪管理。

招商人员通过该系统每天可获取10条精准企业画像与推送名单,大幅提升洽谈成功率。同时,中台还可分析招商盲点,提示高新区哪些产业链关键环节仍缺失,为招商策略提供科学支持。

三、招商引资要“去行政化”,引入市场力量

3.1 倡导“专业招商”:组建市场化招商公司

传统政府招商模式受限于人手少、专业弱、激励不足。越来越多地区设立市场化招商公司,以“政府+市场”的模式,提高招商效率与专业水平。

案例:四川天府新区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

天府新区于2021年成立该公司,采取“市场化运营+政府考核”的模式,员工以行业专家、产业猎头、投资经理为主。公司不直接享受财政补贴,而是通过项目服务费、项目收益分成获得收入。

目前已引进新能源、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方向重点项目132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超5亿元,累计带动新增税收超30亿元。

3.2 鼓励“基金招商”:用资本撬动产业落地

“基金招商”是指以产业基金为纽带,提前绑定招商项目,实现“投+引”一体化。

案例:苏州工业园区“母基金+招商”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设立多支母基金,与政府主导的“招商任务”挂钩。招商团队在接洽潜在项目时,即可同步提出“资金+资源”的合作方案。比如,某人工智能独角兽在接洽过程中获得1亿元子基金投资,并享受从落地到运营的全流程管家服务。

目前,园区“基金招商”模式已对接海内外项目百余个,引导落地率超70%,在长三角地区形成良好口碑。

四、招商引资也要讲“公平竞争”

中央政策调整的本质是回归招商的原点——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府服务能力,而非靠政策倾斜和非市场手段吸引投资。

4.1 优化政务服务:让企业“来了能活、活得好”

案例:浙江德清打造“极简审批”

德清县作为“审批改革”试验区,率先推出“拿地即开工”模式,企业从取得土地到动工仅需5个工作日。同时,当地建立“企业承诺+政府监管”机制,允许企业在履行承诺条件下提前启动建设。

此外,德清还推动招商政策“一口受理、一窗兑现”,企业无需奔波多个部门。该县连续三年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前列。

4.2 建立负面清单与正面激励机制

案例:广东“营商环境正负面清单制度

2024年,广东省出台全省统一的营商环境正负面清单。其中明确列举“不得承诺税收返还”“不得设定地方保护条款”“不得以政府平台担保企业贷款”等违规招商行为。

同时,对于在“制度创新”“园区服务”“政企合作”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地市,省财政给予专项激励资金和用地指标奖励,形成良性竞争导向。

五、写在最后:从“拼资源”到“拼机制”

内卷化招商引资的本质是粗放发展方式的惯性思维,但今天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已对地方提出新的命题:不是谁给的政策多就能赢,而是谁的机制更现代、营商环境更稳定、产业逻辑更清晰。

地方政府应趁政策调整之机,从“拼资源”向“拼生态、拼机制、拼服务”转型,不再只看招商“数量”,更要关注落地“质量”、发展“后劲”和对当地“生态”的融入程度。

与其“卷政策”,不如“卷创新”;与其“拼返税”,不如“拼场景”;与其“抢项目”,不如“造产业”。告别内卷,地方招商引资才能走上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