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招商引资5步法:无税返时代招商新方法!

发布时间:2025-08-18 13:37 标签: 招商引资

一套 “从资源梳理到价值传递” 的闭环体系,具体操作可分为以下五步:

合肥投资京东方的产出图

第一步:建立 “四维驱动力” 的量化指标体系(基于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地方政府需先对本地资源禀赋(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区位等)和产业基础(主导产业、配套能力、基础设施等)进行 “颗粒化” 梳理,再对应四大驱动力拆解出可量化、可比较的指标(避免模糊表述,如 “成本低” 需具体到 “比 XX 地区低 X%”)。


关键原则:指标需 “对标化”—— 不仅呈现本地绝对值,更要与同类城市(如竞争城市、产业转出地)对比,突出 “比较优势”(例如 “本地工业用地成本仅为长三角核心城市60%”)。

第二步:将量化指标转化为 “企业视角” 的投资机会(以帮助企业发展为核心)

企业关注的不是 “指标本身”,而是 “指标能为我解决什么问题”。地方政府需将量化指标与特定产业的需求匹配,转化为企业可感知的 “发展收益”(如降本、拓市、提效、避险),形成 “产业 - 机会” 对应清单。

示例:某城市 “新能源电池产业” 的投资机会转化

资源驱动:本地锂矿储量占全国 15%,年产能可满足 50GWh 电池需求→转化为 “电池原材料本地化供应,降低采购成本 12%,保障供应链稳定性”;

成本驱动:工业用地均价 20 万元 / 亩(比宁德低 40%),普工月薪 4500 元(比东莞低 25%)→转化为 “年固定成本降低 3000 万元 / 10GWh 产能”;

市场驱动:周边 300 公里有 6 家整车厂(年产能200 万辆),本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年增 8%→转化为 “近距离对接主机厂,物流半径缩短至 300 公里,订单响应速度提升 50%”;

效率驱动:电池 Pack 配套企业本地集聚度达 70%,政务服务 “拿地即开工”→转化为 “供应链协同效率提升,项目建设周期缩短 6 个月”。

每个投资机会需明确 “针对什么类型的企业”(如劳动密集型 / 技术密集型、初创期 / 扩张期),避免 “大水漫灌”。例如,劳动力成本优势更适合劳动密集型企业,研发资源优势更适合科技型企业。

合肥光伏产业招商方向分析

第三步:构建 “企业友好型” 的信息载体(让信息易获取、易理解)

潜在企业(尤其是外地企业)没有精力解读冗长的政府报告,需将投资机会转化为 “轻量化、可视化、场景化” 的信息载体,降低企业的 “信息获取成本”。

1产业投资地图(数字化)

制作动态更新的线上地图,标注: 资源分布(如锂矿产地、高校位置);产业配套(如已落地的上下游企业、产业园区位置);量化指标对比(点击某区域可查看 “与 XX城市的成本 / 效率对比”);成功案例(已落地企业的产能、营收增长数据,如 “某电池企业落地后,年营收从 5 亿增至 25 亿”)。

示例:苏州工业园区的 “产业热力图”、成都的 “投资机会地图”。

2行业定制化手册(纸质 / 电子版)

按主导产业(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分册,内容包括:本地该产业的 “四维优势” 量化数据(附对比图表);企业落地后的 “全生命周期收益测算”(如投资 1 亿元,5 年可节省成本多少、新增市场份额多少);配套政策清单(避免 “政策堆砌”,而是标注 “某政策对应解决企业某问题”,如 “人才公寓政策→解决员工住宿成本”)。

3、企业案例短视频

拍摄已落地企业的访谈视频,由企业负责人讲述:“选择本地的 3 个核心原因(如物流成本降低、政府办事效率高)”“落地后解决了哪些之前的痛点”。相比政府宣传,企业证言更具可信度。

合肥投资基金流程图

第四步:通过 “精准渠道” 触达潜在企业(解决 “对的信息给对的人”)

不同类型的企业(如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链配套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差异极大,需针对性选择渠道,避免 “广撒网”。

1、产业链定向对接(最高效)

针对龙头企业:由政府领导带队,带着 “定制化投资方案”(结合企业扩张需求)上门拜访,如 “得知某车企计划扩产,立即提供‘本地零部件配套率 + 物流成本’的专项分析”;针对产业链配套企业:联合本地龙头企业举办 “供应链招商会”,由龙头企业牵头说明 “为何需要配套企业落地”(如 “配套企业本地化可降低我的采购成本 8%”),形成 “以商招商” 效应。

2、行业垂直场景(最精准)

行业展会 / 峰会:在新能源汽车展、电子信息博览会等场合,设置 “本地优势体验馆”,用互动装置(如成本对比计算器)让企业直观感受优势;行业媒体 / 社群:在《中国电子报》《汽车工艺师》等垂直媒体发布 “产业机会白皮书”,在行业协会社群(如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群)推送 “企业落地案例”。

3、数字化触达(最广泛)

搜索引擎 / 行业平台:在百度、36 氪等平台投放 “产业机会” 关键词广告(如企业搜索 “电池产业转移” 时,优先展示本地优势);企业服务平台:与天眼查、企查查合作,针对 “有扩张计划的企业”(通过注册地址变更、招聘量增长等数据识别)推送定向信息。

4、常态化对接机制

建立 “企业服务专员” 制度,对有意向的企业提供 “一对一” 咨询,实时解答 “员工子女入学、物流专线开通” 等具体问题(体现 “帮助企业发展” 的理念,而非仅谈政策)。

产业分析工具

第五步:动态迭代(让指标和机会保持 “新鲜度”)

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是动态变化的(如产业集聚后配套效率提升、人口增长带来市场扩容),需建立 “指标更新 - 机会调整 - 渠道优化” 的闭环:

季度更新指标:如劳动力成本、物流时效等易变数据;

半年更新投资机会:结合本地产业新增量(如新建了港口、引进了高校分校)调整机会点;

年度评估渠道效果:通过 “企业来源渠道统计”(如 “70% 的企业通过产业链对接落地”)优化资源投入,减少低效渠道。

招商引资的本质是 “价值交换”—— 地方政府用 “可量化的比较优势” 交换企业的 “投资落地”,而企业的核心诉求是 “通过投资获得更好的发展”。地方政府需跳出 “政策优惠内卷”,转向 “基于资源禀赋的价值创造”:用科学的量化指标消除信息不对称,用企业视角的机会设计降低决策成本,用精准渠道确保信息触达,最终实现 “政府招引效能” 与 “企业发展收益” 的双赢。

笔者曾经按照此模式,在半年内为某地政府园区招商30多家企业落户;为某地方政府从零打造半导体产业园区,实现300多家半导体企业的落户聚集,使之成为某省重点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有成功的经验,更多的是惨痛的教训。

笔者认为,招商引资内卷的本质是“手段的同质化”,按照第一性原理,厘清企业的核心诉求,以服务被招商企业发展为招商引资的纲领,一定会获得更多企业的青睐(从没有企业会拒绝赚钱和发展的机会),从而开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