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江苏省昆山市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行动方案
(2025-2027年)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工作部署,围绕昆山“2+3+3”新兴产业体系发展实际,率先推动昆山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具身智能产业新高地,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发展目标
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低空飞行器三大新兴赛道,按照“集群优势、企业优质、研发优效、场景优能、生态优先”的工作思路,加快实现产品供给、应用推广、产业集聚。到2027年,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核心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系统开展“十个一批产业行动”,打造具身智能产业新高地。
产业集群能级显著提升。培育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不少于300家,智能机器人产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低空飞行器产业整体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生态。
企业梯度培育初具成效。实施分层分类精准培育,引育10家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链主”企业,培育苏州市级以上具身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超15家、瞪羚企业超5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家。形成“以大带小、以强促新”的产业协同生态。
核心技术实力明显提升。以“技术+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构建全国首个具身智能基底开发平台,支持头部企业牵头建立具身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培育工业相关大模型10个以上,大模型应用项目10项。
行业赋能作用充分显现。围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具身智能+”多场景示范应用,围绕工业生产、公共服务、医疗康养等领域拓展100个以上具有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具身智能典型应用场景。
产业发展生态持续完善。用好国家大基金和国家级具身智能平台作用,持续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撬动社会化具身智能产业领域创投资金超100亿元。依托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及产业创新联盟,强化人才智力支撑体系建设,引进具身智能领域重大创新团队及重大人才超100人,高技能人才300人。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集群优势”工程
1.具身智能+机器人
聚焦机器人动态平衡控制、多模态感知交互等共性技术研发,支持中科晶上等行业领军企业搭建具身智能基底开发平台,加快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推动工业场景下具身智能与仿生结构的深度融合。围绕“全类型”战略定位,构建覆盖工业“工人”、家庭“管家”、康养“护工”、特种“卫士”等多元角色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生态。到2027年,突破机器人动态平衡控制等5项关键共性技术,实现覆盖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生态,全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力争突破5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各区镇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区镇落实,不再列出)
2.具身智能+智能网联汽车
全域开放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加快消费电子向汽车电子转型,积极招引高级别自动驾驶整车企业项目,推动具身智能动态感知决策与车辆控制系统的深度融合,开发多模态环境理解与自适应路径规划算法,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场。开展长三角汽车产业链对接“百场千企”专项计划,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沙龙品牌,通过三年时间,开展百场活动,覆盖千家企业。到2027年,全市具身智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商务局)
3.具身智能+低空飞行器
支持航天时代飞鹏、峰飞航空围绕设备巡检、应急消防立体监控等场景,开发搭载边缘计算模组的工业级智能无人机,探索“云端决策-机群响应”的具身智能作业新模式。围绕未来智慧空中交通需求,加快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智能高效航空物流装备等研制及应用。支持昆山低空经济项目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争取在昆建设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打造长三角(昆山)低空经济发展样板区。到2027年,全市具身智能+低空飞行器产业规模力争突破500亿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交通局、工信局)
(二)实施“企业优质”工程
4.做强链主型企业
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低空飞行器三大新兴赛道,瞄准产业链关键技术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建设昆山“链主”企业培育库,建好用 好“组长+链主”机制,梯次培育一批具有规模实力、创新能力、市场引领能力的“链主”企业。通过链主企业牵引,形成“培育一家链主、带动一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群”的生态。到2027年,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10家,培育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300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商务局)
5.壮大行业核心企业
布局具身智能核心部件研发及产业化,在行星滚柱丝杠、高精度减速器、具身本体、高精度毫米波雷达、无人飞行器航电系统、飞控系统等细分领域,引导企业专注创新和质量提升。支持传统制造企业与头部具身智能开发企业开展创新合作,大力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加快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行业影响力的核心企业。到2027年,引育苏州市级以上具身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超15家、瞪羚企业超50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6.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
支持企业、机构前瞻谋划具身智能产业新赛道,建设专业孵化基地,为高校科研团队、创业人才提供技术指导和实验场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建立“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单项冠军”梯度培育机制。到2027年,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引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
(三)实施“研发优效”工程
7.深化数据融合应用
加强数据底座建设,支持具身智能大模型开发应用,鼓励企业开展具身智能大模型训练和数据采集。聚焦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构建全域数据采集体系,建立覆盖研发、生产、应用的全流程工业数据库,推动建立全国首个具身智能基底开发平台。到2027年,培育工业相关大模型10个以上,大模型应用项目10项。(责任单位:市数据局)
8.完善中试转化体系
依托昆山先进计算产业园布局具身智能产业中试基地,提供从芯片适配、算法验证到整机测试的全链条服务,承接苏州大学等高校成果转化。针对核心零部件和整机原型设计、柔性制造、工艺优化、小批量生产在内的全方位中试服务需求,部署3D打印、机加工、PCB(印制电路板)加工、非标部件等加工设施,设计和建造定制化的生产设备及工具,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提高产品迭代速度。到2027年,建成具身智能中试转化平台,服务企业超300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
(四)实施“场景优能”工程
9.加快推动工业、商业场景规模化落地
聚焦产业基地建设与重大项目攻坚,鼓励工业制造、安防巡检、商业零售、仓储配送等领域的重点企业率先开放一批应用场景,促进场景方和技术方深度融合、联合研发。建立重大项目储备库,支持具身智能整机、核心部件国产化项目研发,推动场景应用与产业基地建设联动,通过实际生产任务验证促进技术迭代,形成"项目落地-场景验证-产业集聚"的正向循环。到2027年,拓展100个以上具有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具身智能典型应用场景。(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商务局)
10.创新拓展具身智能在民生领域应用
聚焦智慧养老、社区服务等民生领域,推动具身智能技术深度融入社会治理与民生服务场景。围绕昆山县域医共体建设,加速部署基层医疗、智慧配送、康养能力提升的具身智能产品,探索智能外骨骼设备在老年健康监测、康复训练等场景的普惠化应用,构建“云端调度-终端响应”的民生服务新模式。同时,通过开放市政环卫、应急巡检等场景试点,引导企业开发适配城市复杂环境的具身智能城配解决方案。到2027年,形成情感陪伴、健康监测、异常处理、移位助行、智慧家务等具身智能个性化服务解决方案,推动具身智能在民生领域形成100项典型应用。(责任单位:市民政局、教育局、文体旅局、卫健委、应急局、住建局)
11.前瞻探索个性化应用打造新兴融合业态
前瞻布局具身智能与智能终端、智能穿戴、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交叉创新,依托长三角算力枢纽与阳澄湖未来实验室平台优势,推动“AI+制造”技术融合,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概念验证中心等协同创新载体,探索具身智能在空间计算、量子制造等场景的颠覆性应用。到2027年,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低空飞行器三大领域开展产学研及技术攻关计划100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发改委)
(五)实施“生态优先”工程
12.强化人才引育
实施“头雁人才”“卓越学者”“双创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等引才计划,用好阳澄湖科技产业融合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昆山未来产业创新院、昆山杜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等平台载体,聚焦具身智能创新链布局人才链,深化校地协同创新联合体建设,推动“人才图谱”与产业链精准融合。到2027年,新增具身智能领域各级双创人才50人,培养卓越工程师50名,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200名,高技能人才300人。(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科技局、工信局)
1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在昆设立具身智能方向的子基金,引导更多金融资源用于支持昆山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低空飞行器领域的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同时,用好并购基金、产业基金、创投基金、人才发展基金,做优人才科创企业上市服务机制。持续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发挥全国首个北交所县级市服务基地等载体作用,每年开展具身智能项目路演活动超10场,支持具身智能“硬科技”企业纳入昆山上市培育库。到2027年,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化具身智能产业领域创投资金超100亿元。(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服务中心)
14.深化交流合作
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家具身智能大会、具身智能挑战赛等大会大赛,探索打造具身智能专题品牌活动。开展上下游对接活动,促进产业链企业合作共赢。搭建跨国技术对接平台,推动本地企业与全球科研机构、行业龙头建立联合实验室及技术联盟,加速跨境技术转化与标准互认,持续提升行业显示度和话语权。到2027年,推动企业参加各类市场拓展活动1000家次,招引科技项目100个,引进10亿级以上项目10个。(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信局、科技局)
三、保障措施
强化市区联动,加强资源统筹,由牵头单位和重点区镇持续滚动开展“十个一批产业行动”,在产业规划布局、空间集聚建设、重大项目落地等方面强化顶层谋划,用好政策体系,推动责任落实,积极争取国家级项目落地。构建要素保障体系,加强技术与场景供需对接,开展产业动态跟踪和评估,优化资源协同配置,加大多部门资金联动,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和风险防控水平,加快培育具身智能产业集群。
昆山市具身智能产业“十个一批产业行动”分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