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01《经济日报》金观平:练好内功破解“内卷式”招商
中央财经委员会近日召开第六次会议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规范地方招商引资,加强招商引资信息披露”。从清理涉税招商、叫停地方各类奖补招商引资,到规范“基金招商”,再到“加强招商引资信息披露”,未来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流程、承诺等将更加公开透明。
近两年,我国发布多个文件,均指向规范地方招商引资制度,打破过去拼资源要素、拼土地政策、拼财税补贴的“内卷式”招商。从长远来看,这将倒逼地方政府着眼差异化竞争,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实现市场化资源配置,避免产业同质化扎堆和公共资源浪费。
越早转变思路,就越可能占得先机。一方面,要全面梳理过去出台的各类招商政策和产业政策,重点查找是否违反政策和规范要求。同时,按照已制定实施的“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保障存量合同履约。另一方面,探索开展市场化招商机制改革,健全招商引资项目准入评估机制和考核机制,以市场化方式统筹利用土地、厂房、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资源的要素储备。同时,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降低企业成本,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投资环境。
在新形势下,如何尽快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成为摆在各地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转观念,从过去粗放型、内卷式向拼产业生态、配套服务、场景应用转变;要强链条,依托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工作,推进“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集群式招商;要建生态,实行政府“链长”挂帅、龙头企业“链主”引领、高校科研机构“链创”支撑的“三链”工作机制,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五链融合”的产业生态;要拓场景,开展以引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重点的应用场景招商。例如,湖北省就聚焦大健康、新文旅、泛娱乐、智能化等需求领域,建立场景清单项目库,发布场景创新案例,引进相关领域龙头企业参与场景建设,构建场景招商生态。
城市在选项目,项目也在选城市。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地方产业基础、营商环境等因素来选择投资目的地,而不仅仅被优惠政策吸引。让企业放心托付,各地得有靠得住的办法、管用的政策、省心的服务。
地方应继续苦练内功,在不断强化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降低生产要素成本、物流成本、税费成本、人力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各项成本。在招商“工具箱”里挑选更科学的工具,如产业基金、引导基金等“耐心资本”,以全方位的产业服务培育产业生态,让存量和增量企业都能享受到政策利好。
02人民日报:招商引资,让“敲门之声”化作共赢鼓点
当区域发展规划与企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合作便水到渠成。学会换位思考,从企业的角度考虑“为什么要来”“来了能得到什么”,在市场、环境、服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
招商引资,是各地促经济、谋发展的重要抓手。直接登门拜访,有利于同目标企业精准对接,然而,“敲门招商”并不是一件易事。一次采访中,一位中部地区的招商人员表达困惑:“以前敲门都带着‘礼’,给土地、返税收、送补助。现在招商行为更规范,没了这些优惠,企业可能客客气气接待,但项目还是落到了发达地区。”
抱着旧把式,谋求不来新发展。如今,优质的企业更看重产业生态、科创氛围和营商环境。一味靠税费、用地、奖补等政策来吸引企业,只会推高招商成本,形成“内卷式”竞争、“内耗式”发展。这既无益于产业跃迁,也不利于区域发展。
那么,企业的门到底该怎么敲?
带着市场好敲门。想“引凤归巢”,前提是“有枝可依”。如果没有明确的发展前景,缺乏合适的消费受众,即使引来“金凤凰”,也只会点水而飞,无法长久栖居。敲门时,市场机遇是最硬的底气,应用场景是闪亮的招牌。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围绕“链主”企业组建招商团队,拜访配套企业,讲明未来规划与成长空间,实现以链招商、借商招商;江苏无锡市出台场景清单,公布包括低空经济在内的30个场景机会和90个场景能力,以创新生态招引企业落地。当区域发展规划与企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合作便水到渠成。
精准服务显诚意。服务能“解渴”,配套不“操心”,这是区域招商的关键吸引力。安徽芜湖绘制产业链全景图、产业延链补链图等,按照“一链一策”梳理上下游企业名单,由各级领导分批次带队外出、逐一敲门拜访,2024年探访重点企业2000余家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80个。不一哄而上、盲目撒网,而是有的放矢、精准对接,才能实现双向奔赴。
招商引资中,政府恰如“红娘”,最忌“乱点鸳鸯谱”。找“近邻”摸情况,是牵好红线的有益探索。河北涿州对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编制《涿州市主导产业招商图谱》,按每周至少1次的频率进京访企;湖北安陆紧盯江浙沪项目动向,在得知美高电器计划从浙江迁出后,迅速组织专班对接,3个月不到便正式签约。谋势而动、就近发力、精准落子,就能让敲门更顺利。
敲开门是第一步,让企业留下来、发展好,还要做好“后半篇文章”。现实中,有的地方只管前期投资,不顾未来发展,这种做法无异于竭泽而渔,长远看会让门关得更紧。要形成良性循环,就要在常态化服务上下足功夫。硬件上,要重视基础设施、宜居环境、人才队伍等建设;软件上,要树立亲清政商关系、提供良好公共服务、形成稳定政策预期。用全生命周期管理作“敲门砖”,以长期陪伴为“定心丸”,企业才会消除顾虑、大胆投资、安心发展。
招商引资不是一次性的“交易”,而是需要双方深入了解、相互信任的“联姻”。把门敲开,说到底还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从企业的角度考虑“为什么要来”“来了能得到什么”,在市场、环境、服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俯下身子、转变职能,从单一的“政策供给者”升级为“生态营造者”,由单向的“项目承接方”转变为“发展合作方”,“敲门之声”自会化作共赢鼓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行者也会越来越多。
03新华时论:招商引资从“拼价格”转向“拼内涵”
苏州市相城区度假区仅用1个工作日,就成功为区内两家企业新建生产项目办理了《不动产权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五证”;盐城市阜宁县仅用5个工作日就为投资10亿元的中航化高端阀门项目,办理好从工程规划许可到施工许可的一切手续……近段时间,我省多地大力革新招商引资思维,积极从过去 “拼价格”转变为“拼内涵”,受到客商点赞。
招商引资,是各地促经济、谋发展的重要抓手。过去,不少地方的招商引资人员带着“礼”上门招商,许以给土地、返税收、送补助等各种优惠。这种比拼短期让利的“价格战”式招商,弊端日益凸显,推高了招商成本,形成“内卷式”竞争、“内耗式 ”发展,易让投资者过于关注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投资者被优惠政策吸引而来,一旦优惠期结束,就可能“拍屁股走人”,寻找下一个“政策洼地”,缺乏与当地共同成长的意愿和动力,难以形成稳定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全面推进,从中央到地方严格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坚决打破过去拼税费、拼补贴的传统招商引资模式。在此情况下,改变思维,转向比拼综合服务能力的“拼内涵”,应是新时代招商引资的重要选择。
“拼内涵”,重点要注重地方自身价值的挖掘与提升。地方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了产业生态闭环,通过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和发展优势,吸引投资者。优化营商环境是“拼内涵”招商的关键。政府要从“管理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从“定时定点”服务向“随时随地”服务转变, 在常态化服务上下足功夫,建立以企业感受为核心的评价机制,通过推行“一网通办”“全程代办”等服务模式,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构建起一流的营商环境、完善的产业生态和高效的服务保障体系,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优质服务,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
打造创新生态也是“拼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地应加大对科研的投入,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实验室,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了良好的创新环境,投资者更愿意在当地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能带动整个地区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从“拼价格”到“拼内涵”的转变,不仅对地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对投资者来说也是好事。企业能够在更公平、更优质的环境中发展,专注于提升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让政府、企业、社会在良性互动中共同进步。
招商引资从“拼价格”转向“拼内涵”,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各地只有摒弃短期利益诱惑,专注于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才能吸引真正有价值的投资项目,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动作为,也需要企业、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先机,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