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管委会+公司”改革是深化开发区市场化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管委会+公司”模式,旨在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管委会通过建立专业运营公司,将原来独自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和开发建设运营职能,转变为由管委会和公司共同承担。 开发区发展规划、政策制定和社会事务管理由管委会独自承担,而建设开发、招商引资、园区运营服务等功能则由管委会和公司共同承担,逐步实现“政府+市场”的共治。 该模式的背景在于,随着产业链竞争加剧、传统产能过剩、传统产业集群布局完成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园区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传统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因此,“管委会+公司”模式应运而生,着眼于功能区转型升级,从顶层规划、土地开发、产业引入、园区运营、企业服务、产城融合等多方面创新体制机制。 今天,我们选取了几个“管委会+公司”改革的案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 浙江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 创新园区发展体系 当政府的“有形之手”撞上市场的“无形之手”,经开区管委会如何在职能的“分”与“合”中找准关键点,从管理者变为赋能者? 作为国家级经开区重要一员的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早已布局,打造“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推动政企分离,强化政企合作,双轨并行,全力助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涵盖“实业、产投、产服”三大板块,嘉善经开区分别成立了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实业有限公司、嘉善经惠高新产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嘉善惠誉产业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市场化手段,服务实体经济、实现招商引资,拥抱市场引“客”来。 金融润泽 实体经济“枝繁叶茂” 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与高效运转,是企业良性循环的核心。 嘉善惠誉产服以自身为纽带,向上,围绕经开区主导产业,从新能源领域的主辅材料到半导体领域的原材料,整合资源链接了一条完整的供应渠道; 向下,创新运用供应链金融模式,精准破解企业现金流难题,助力企业扎根壮大。 这种以创新服务构建的双向赋能体系模式,不仅使嘉善经开区众多企业的供应链韧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也为区内工业经济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效保障。 汉方新材料科技(嘉善)有限公司便是其中典型代表。 去年6月投产的汉方新材料一度面临发展的“烦恼”——有限的现金流难以支撑产能扩张。 “根据企业当时的实际需求,我们为其量身定制了供应链服务方案。”嘉善惠誉产服负责人胡君涛介绍道,“一方面,我们积极对接优质货源,依托现货现付的议价优势,为企业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原材料; 另一方面,通过灵活设置销售账期,给予企业一定的缓冲空间,破解其在采购环节的资金荒难题。” 在企业自身过硬的技术实力与嘉善惠誉产服精准赋能的双重助力下,汉方新材料发展势头迅猛,实现营收快速增长。 “这一服务既能让企业资金链‘血脉畅通’,又可以在销售旺季前批量备货、提前锁定优质原材料的货源等,从而强化供应链合作关系,构建起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胡君涛表示,对于嘉善惠誉产服而言,这种供应链金融模式不再是简单的借贷工具,而是通过优化资金流来重构商业模式的“杠杆”。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嘉善惠誉产服已搭建起完善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为多家企业提供了相关服务,总金额达4000万元,有效疏通了企业供应链的“堵点”“卡点”,破解企业资金周转难题,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基金赋能 产业集群蓄势崛起 在招商模式中,传统招商的政策优惠边际效益逐渐递减,基金招商成为新的破题之道。 2020年,云顶新耀手握8款市场前景广阔的临床候选药物组合的产品管线,处于产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 在选址过程中,嘉善经开区进入了企业的备选名单。 然而,云顶新耀最初的计划总投资规模在百亿级别。 彼时的嘉善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薄弱,磁吸力不强,要想拿下这个大单子,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此路不通,那就另辟通途! 在发现传统招商手段无法轻易打动云顶新耀后,嘉善经开区果断更换策略:以50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注资云顶新耀,满足了其在研发阶段的资金需求,并以“当年洽谈、当年签约、当年资金到位、当年开工”的嘉善速度推动云顶新耀高位跃迁。 同年10月,企业在港交所上市。 历经五年深耕细作,如今,云顶新耀在嘉善经开区的发展进入成果转化期。 去年10月,总投资约28亿元的云顶新耀嘉善项目全面竣工。 目前,该公司已有两款新药获批上市,预计2027年营收突破10亿元,为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 云顶新耀的落地标志着嘉善经开区利用产业基金开展股权招商取得了重大突破。 为持续深化这一创新路径,经开区专门成立了所属国企——嘉善经惠产投。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便受托管理经开区与上市公司联合设立的总规模达10亿元的并购基金,与同鑫资本、国科长三角等机构设立总规模达60亿元的产业基金,深化以投带引,实行招投联动,做好“股权+招商+选资”模式。 “股权投资不仅能推动企业借助资本的力量在市场上‘跑马圈地’,也使我们能以股东身份同其建立深度的合作伙伴关系,引导优质企业扎根经开区,实现企业扩张与产业集聚的双赢目标。”嘉善经惠产投总经理姚宇麟解释道。 这一模式释放出不竭的“葡萄串效应”:目前,产业基金已引导20余个项目落地,总投资超200亿元; 格科微电子、杰华特微电子、新思考电机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前沿企业纷至沓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继入驻,真正实现了“引进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群”的良性发展格局。 筑巢引凤 项目建设提质增速 市场形势瞬息万变、行业竞争疾风骤雨,倒逼企业以快节奏生产抢占发展黄金期。 当下,谁能保障企业“生产无缝衔接”迁移,谁就能赢得招商主动权。 以非常之力加快厂房建设,嘉善经开实业锚定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以“量体裁衣”的定制化模式,打造专业化生产厂房与配套设施,推动形成“一园一业”的特色产业集群生态,并在园区周边配套“乐寓”人才公寓,满足高层次人才拎包入住需求。 例如,科谟新材料项目正是被嘉善经开区提供的定制化厂房服务所吸引,于今年3月成功落地。 同时,为满足入驻企业生产需求,嘉善经开实业大手笔建设标准化厂房,助力企业实现开工“零等待”。 如今,在嘉善经开区,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的标准化厂房共同筑起了产业集聚的坚实载体,成为嘉善经开实业招商引资的硬核支撑。 浙江翠展微电子有限公司的成功落户就是这一招商手法实践的具象表现。 2020年,已积累了原始资本的翠展微电子急于寻找能够承载项目产业化的沃土。 “最初,我们考察了很多地方,但不是区位优势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就是厂房建设进度滞后,难以满足快速投产的需求。”企业创始人彭昊回忆道,“嘉善经开区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不仅毗邻我们的主要供货商,运输成本能降低5%,还提供了现成的标准化厂房,让我们实现了开工‘零等待’。” 处于行业风口时选择直接“拎包入住”,翠展微电子以“当月入驻、次月投产”的速度跟上了市场需求,当年即达到4000万元产值,2023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创新厂房供给模式不仅消除了企业快速投产的痛点,更构建起产业要素高效配置的新生态。 目前,嘉善经开实业已为园区内的34家企业提供了租赁厂房服务,同时,在建厂房面积约62.3万平方米,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园区的产业承载能力。 从要素保障到服务创新,嘉善经开实业正以全方位的产业配套优势,持续强化招商引资的“磁吸效应”,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二 从“输血”到“造血”——“管委会+公司”改革的“蜀经开样本” 近年来,在合肥蜀山经开区管委会的指导下,蜀山高科围绕“管委会+公司”战略定位,不断完善平台公司治理结构,激活平台公司内生动力,全面开辟市场化业务,进一步厘清了政府与企业的职能,实现了从依靠管委会“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蝶变,推动了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为开发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赋能。 破局 公司治理旧貌换新颜 随着产业链竞争逐步加剧,传统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管委会+公司”模式应运而生。 2007年合肥蜀山高科园区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但在随后的十多年里,一直未开展市场化经营活动,“造血”功能不强。 在时代发展的滚滚浪潮中,变革与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20年,合肥蜀山经开区痛下决心,推动蜀山高科改革迈向深水区——以政企分离为核心,全力搭建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加速公司实质化、市场化运营能力建设。 这是一场极具里程碑意义的改革。 合肥蜀山经开区管委会充分放权,清晰界定了管委会作为“裁判员”、蜀山高科作为“运动员”的角色定位。 “三重一大”事项由管委会和股东会共同决策,公司在其他事务上拥有自主决策权,尤其是在人员任免方面,除公司班子成员由管委会任命外,中层以下人员的晋升和薪酬机制均由公司自主决定。 在此过程中,蜀山高科持续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体系,搭建起“三会一层”架构。 其中,党委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牢牢把握公司发展的大方向; 董事会负责战略决策,为公司发展出谋划策; 经营层专注执行落实,将决策转化为实际行动; 监事会则切实履行监督职责,确保公司运营合法合规。 2023年,公司推动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下沉子公司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进一步夯实子公司法人治理,形成垂直化管理模式,管理更加高效,决策执行更加迅速,各部门、各子公司协同合作,“管委会+公司”改革再次迈出坚实步伐。 建制 内部制度的重塑与完善 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除了完善法定代表人治理结构,公司还围绕人力、薪酬、管理、运营等诸多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深刻变革。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大胆创新,采取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广纳天下贤才,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加入。 2024年,蜀山高科开展两轮招考工作,吸引超5000人次报考,最终择优录用65名专业成熟人才,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同时,推行“赛马机制”,充分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公司秉持“不换思想就换人、能力不够就让位”的人岗匹配理念,对员工进行严格考核和评估,仅2024年就淘汰8名管理人员,其中包括1名高管和3名中层干部,对10人进行薪档降级,其中中层干部2人。 薪酬制度改革也是其中一项关键之举。 公司构建市场化薪酬体系,打破传统的“大锅饭”模式,让薪酬与员工工作业绩紧密挂钩。 在区域内国企平台上,首创以“市场类”“服务类”经营性质建立对各子公司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差异化调整A类(市场化)和B类(市场+服务)公司企业负责人年度薪酬固浮比例,充分体现对市场化业务的重视与激励。 在考核过程中,公司树立以业绩定分配的鲜明导向——子公司年度考核低于60分将不发放激励年薪,个人考核低于60分则不能参与激励奖金分配,让敢于“进山打猎、下海捕鱼”拼搏奉献的经营团队和员工享受到企业的发展红利。 在加大考核激励力度的同时,公司高度重视内控管理,不断提升合规建设水平,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制定年度制度体系任务清单,制定完善各业务板块制度130余项; 组建由经营班子牵头,集团审计、法务、财务、成本、公司纪委、业务成员参与的尽调评估小组、风控管理小组、招标评审小组及效能督查督办小组,明确权责,确保风险管理履职到位; 坚持风险防控与先行先试相结合,探索建立内控、财务、法务、审计、安全生产、项目管控“六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科学研判经营事项风险点,确保内部风险得到及时识别、预警和控制。 拓新 面向市场培育增长极 边发展,边布局,边突破。 在合肥蜀山经开区的大力支持下,公司面向市场、勇于开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显身手。 最具代表性的是供应链业务。 2023年,为服务开发区项目建材业务,成立了安徽中科诚创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中科诚创公司成立后深入挖掘产业链上下游,迅速实现“高位起跳”,当年市场签约额超10亿元,营收近5亿元,同时,将业务逐步拓展到煤炭、有色金属、智能终端、新能源等领域。 2024年,中科诚创公司联动供应链金融公司,成功开拓国际船舶贸易业务,又拓展出新的市场化业务增长极。 针对其他各个细分赛道,同样创举频频—— 大胆进军住宅地产,2024年以市场化房企运作模式主导开发SS202403号地块; 成功入围重庆邮政、江苏邮政公司的国际物流商业渠道,在国际物流版图中崭露头角; 采取“联合出海”模式,落地蜀山区首个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项目,被授予“安徽省示范超充电站”称号; 创建“弘寓”品牌,完善属地职住一体化服务,满足人才住房需求,为区域人才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目前运营租赁住房800余套,出租率均保持在95%以上。 通过市场化逻辑谋事创业,公司不断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几大经营指标持续向好,连年倍增。 2019年,公司资产仅有几亿元,到2024年资产总额达159亿元。 近几年,公司营收、利润持续保持“翻番式”增长——2023年实现营收12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8倍。 2024年实现营收32亿元,其中市场化业务营收占比超90%; 净利润创历史新高,比2023年增长15%。 赋能 多元平台推动产业升级 作为合肥蜀山经开区唯一的平台企业,合肥蜀山经开区大力支持公司在资产资源运营、项目开发建设、产业孵化乃至招商引资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2021年,成立安徽蜀峰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中国环境谷平台运营,着力构建集“诊断、设计、监测、治理、维护”为一体的“生态环境医院”综合治理服务体系,打造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目前,中国环境谷已集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重点企业400余家,年营收超500亿元。 2022年,与国内上市公司科大国创混改成立安徽智软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安徽首个高端特色软件园区,聚焦数字经济产业,相继开发建设安徽智能软件园二期、三期项目,助力开发区数字经济产业集聚。 针对园区蓬勃发展的跨境电商业务,下属子公司合肥蜀旺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推动“跨境电商+航线运营”协同发展,主导运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商监管仓; 2022年开通首条安徽省内自营的洲际远洋航线“合肥—阿姆斯特丹”国际定期货运航线; 2023年顺利开通公路卡航业务,为园区跨境电商企业开展业务插上腾飞的翅膀; 2024年实现监管仓独立运营,全年完成单量近3000万单,清关货值占合肥市的91%。 2024年度,公司新开工重点项目7个,完工5个,项目总投资约53.31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0.15亿元。 高科智造城、智能软件园、高科主题港等产城融合品牌体系初具规模,为开发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摇篮。 目前,公司管理运营电商园一至四期、蜀山科创中心、跨境电商总部基地等产业、商业载体共计约110万平方米。 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蜀山区块、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等卓越平台载体齐聚,为蜀山高科的资产资源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撑。 依托合肥蜀山经开区产业园专业聚集的优势,公司遵循“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产业梯度培育模式,着力打造创业投资、产业资源、技术支撑融合发展新模式的孵化器航母。 合肥蜀山科技创业中心已获评国家级孵化器,中国环境谷孵化器获评省级孵化器。 这些孵化器在办公空间、配套服务设施、金融服务、成果转化、创业培训、品牌推介、产业资源对接等各个方面为创业者保驾护航,助力在孵企业快速成长。 公司还建立了“元娲虚拟人生产力服务平台”“智谷·大模型数据创新中心”,进一步助力产业孵化。 与园区载体建设运营相辅相成,公司在招商引资上创新求变,成果显著——在区内率先设立专业招商中心,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制定市场化考核与激励机制,打造开发区招商“新锚杆”。 招商中心自2024年7月成立以来,招引面积近2万平方米,招引企业24家。 目前,公司已参股4只基金,已投项目和子基金共计17个,为高质量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 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公司也作出积极贡献。 譬如设立园区政策服务窗口,搭建知识产权托管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开行园区免费巴士,服务近60万人次,“一派”系列生活圈构建不断丰富; 成立供应链金融公司,整合各类价值流,为产业链企业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等。 三 破局·融合·升级——贵溪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公司”模式改革实践路径 为深入推进开发区“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管理模式,进一步推动平台优化升级,提升贵溪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台公司资信评级,增强综合竞争力,贵溪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了贵溪经开控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实体化、市场化、效益化”为目标,通过机制协同、资源整合、以资招商、金融赋能和陆港贸易5大举措,形成了具有一些行之可效的经验做法。 创新机制协同 理顺发展关系 “建立‘管委会+平台公司’协同机制,既是破除行政与市场边界模糊的关键举措,更是激活资源配置效率的破局之道。” 为打破政企权责交叉壁垒,构建高效协同的管理体系,贵溪经开区立足顶层设计,出台了《关于建立“管委会+平台公司”协同机制的实施方案》,推进管委会与经控集团政企分离、管运分开管理运营机制,建立工作交办、首问负责、快速响应等八项协同机制,实现决策部署与市场运作有机衔接。 在规划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关键领域,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优化”的闭环管理体系。 优化资源配置 加速产城融合 “经控集团积极响应省制造业“1269”行动计划,承担高端线缆线束产业园、鹰潭国际陆港等区中园建设运营,为制造业发展提供物流与贸易保障。 依托铜产业优势,打造线上铜交易平台,交易规模突破100亿元”。 经控集团通过设立专业化子公司,全面支撑经开区土地开发、金融服务、产业投资、实业经营等领域,着重于产业投资和园区重大效益性项目实施,同时主导推进区中园、区中块向着可持续支撑性方向发展,有力提升贵溪在有色金属领域的市场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了地方特色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迈进。 发挥资本优势 激活招商引资 “经控集团依托自有的基金管理公司已与多家基金公司合作成立子基金开展市场化招商,以‘资本+产业’模式吸引优质项目落地。” 目前,集团公司深化与省现代产业引导基金合作,拟联合发起设立30亿元规模的经开区现代产业基金,重点投向高端装备、铜基新材料等领域,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深化金融赋能 助力产业发展 “供应链资金帮助解决我公司流动资金短缺的难题,让我们2024年营收突破50亿元。”贵溪宏源铜业公司董事长介绍道。 立足完整的铜产业链基础,经控集团创新“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服务模式,通过整合货源、资金、仓储等资源,构建产业服务生态,并与传统金融机构协同降本。 2024年,贵溪经开区铜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3030亿元,增长10.15%; 实现利润60.91亿元,增长56.44%。 依托内陆港优势 扩大对外开放 鹰潭陆港控股有限公司运营的鹰潭国际陆港经济区是贵溪经开区一张崭新亮丽的新名片,2024年,鹰潭国际陆港运输铜、铝原材达10.14万吨,货值约33亿元,有效填补进出口贸易短板。 新上线的有色金属交易平台完成交易额超150亿元,同时与海南商品交易所合作,打造再生铜赛道,成功将中铝集团铜铝产品交易导入到中部地区有色金属线上交易平台进行交易,为贵溪有色金属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