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近几年来,合肥通过迭代升级产业布局,从早期聚焦“芯屏汽合”(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融合)、“急终生智”(安全应急、智能终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的产业框架,到2024年指出致力打造“6+5+X”产业集群体系,充分体现“合肥制造”向精品化、自动化、绿色化的跃迁,彰显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景像。
01“芯屏汽合”“集终生智”
近些年,合肥市传统化优势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新型产业又历经从“芯屏器合集终生智”到“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的跃迁,从“器”(装备制造)到“汽”(新能源汽车),是合肥依据产业发展趋势和竞争优势所作出的战略调整。
一、芯屏汽合:硬核科技引领产业升级
1. 集成电路:全球存储芯片新势力
产能与技术突破:长鑫存储 2024 年 DRAM 月产能达 20万片晶圆,二期扩建预计 2024 年底完成,总产能将占全球10%。该公司已通过小米、传音等主要手机制造商的验证,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自主研发和大规模生产 LPDDR5 产品的企业。晶合集成预计2024年的营收将增长30%,这表明其驱动芯片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位居第一。
政策支持:合肥市推出了专门针对集成电路企业的政策,针对本地设备和材料的采购提供最高50%的补贴,同时将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200%。2024 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增长 16.2%,占工业投资比重达 22.9%。
产业链完善:集聚 400 多家企业,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链条,合肥经开区成为全国首个“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试点”。
2. 新型显示:全球显示产业制高点
技术先进:京东方将在2024年推出4K 120Hz OLED面板,并实现玻璃基AM MiniLED产品的量产,具备HDR1000亮度和百万级对比度。维信诺自主研发 ViP AMOLED 技术完成量产工艺突破,动态刷新率覆盖 1~120Hz。
产业规模:2024 年新型显示总产值增长 22%,产业集群综合排名全国第一位,京东方、维信诺、视涯科技等企业形成“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
未来规划:新站高新区将建设全球最大的硅基 OLED 生产基地,月产量达到9000片12英寸晶圆,重点发展元宇宙显示技术。
3. 新能源汽车:全国最大产业集群
产能与市场:2024 年新能源汽车生产量 137.6 万辆,同比增加 84.5%,占中国各大城市第一位,比亚迪、蔚来、大众等 6 家整车企业年产能超 200 万辆。产业链项目投资 1315 亿元,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生产量分别增长 39%、50%。
技术创新:国轩高科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80Wh/kg,成功完成EH216-S无人机的飞行测试,续航时间提升了60%。合肥成为了国内唯一“四试点”城市(换电、双智、供应链、车路云一体化)。
出口表现:2024 年新能源汽车出口 348.4 亿元,增长 31.2%,占全市出口总额 13.5%。
4. 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灯塔工厂” 示范引领
智能制造:联宝科技(联想合肥基地)被评选为“灯塔工厂”。其AI质检系统将缺陷检测的误报率降低了60%,设备预测维护的效率提升了25%。美的洗衣机在合肥的工厂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能源使用,使碳排放减少了37.6%。
政策扶持:合肥高新区设立了 25 亿元的专项资金,旨在支持企业实现“上云、用数、赋智”,目前已累计打造了 6 家全球“灯塔工厂”。
场景应用: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技术为汽车和家电行业提供支持,合肥市成为全国首个“全域开放”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城市。
二、急终生智:新赛道培育新动能
5. 安全应急:技术创新与体系建设并重
技术创新:科大立安的可燃气体智能监测设备已在全国超过20个城市投入使用,同时其应急通信设备在土耳其地震救援中成功实现了音视频的实时传输。骆岗公园已建立低空应急救援体系,直升机与无人机的协同演练已常态化。
政策扶持:《合肥市防震减灾条例》加强了地震监测与应急管理,2024年将投入2186万元用于提升气象预警能力。
产业规模:安全应急产业投资增长46.9%,形成环境监测、消防装备、应急通信三大核心领域。
6. 智能终端:全球 PC 与可穿戴设备制造基地
产能与市场:联宝电子每年生产4200万台笔记本电脑,占全球市场的八分之一;华米科技的智能手表出货量位居全球前三,预计2024年可穿戴设备的产量将增长21.5%。
产业链协同:合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突破 1300 亿元,集聚联想、华为、京东方等企业,形成“芯片 - 显示 - 整机”全链条。
新兴领域:视涯科技硅基 OLED 微型显示屏用于 VR 设备,京东方布局 AR/VR 显示模组,推动元宇宙产业落地。
7. 生命健康:创新药与高端医疗器械崛起
研发突破:安科生物的重组人生长激素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二,美亚光电的口腔 CBCT 产品全球销量排名第一,而锐世医疗在 PET/CT 扫描速度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讯飞医疗将在2024年于香港股市上市,其AI辅助诊断系统已覆盖全国1.4万家基层医疗机构。
产业平台:合肥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新增药品进口口岸,预计2024年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将增长16.8%。肥西药谷科技产业园专注于儿童医疗器械,并吸引了亿帆医药等知名企业入驻。
政策扶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新增了生物医药预审领域,并在2024年将有30个药品和医疗器械列入重点培育目录。
8. 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双轮驱动
技术创新:科大讯飞语音识别技术世界领先,2024 年研发投资超 30 亿人民币,医疗 AI 产品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合企业攻关自动驾驶、工业质检等领域,AI 算法使联宝科技生产效率提升 25%。
产业生态:“中国声谷”集聚企业超 2000 家,2024 年营收增速19.7%,占全市规上服务业占比 41.9%。高新区设立空天信息、平台经济专项政策,推动 AI 与低空经济融合。
人才储备:合肥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人员超 7000 人,中科大、合工大等高校设立 AI 专业,年人才的培养超 5000 人。
02:“6+5+X”产业集群体系
2020年8月,习总书记安徽省访问期间特别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始终坚持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做为战略重点,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与现代化水平。
近几年来,合肥市以“链长制”为抓手,2024年提出打造“6+5+X”产业集群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是对原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的发展战略升华,更加是对于未来产业发展的前瞻性规划。
如今,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接近六成,新能源汽车、光伏、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六个千亿级产业拔节壮大。2024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2.5%左右。
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5万辆、增长81%。新型显示产值增长22%,产业集群综合排名全国首位。集成电路产值增长30%,动态存储、显示驱动芯片市场占有率全球前列。光伏和新型储能规模突破1800亿元,逆变器产量稳居全球第一,储能系统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家电、装备制造加快迈向高端化,诞生大尺寸钙钛矿蒸镀设备等一批全球首发产品。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四上”企业超400家,新获药械批件数量同比翻番。
合肥市6+5+X产业集群,也就是“6大支柱产业+5大新兴产业+X个特色产业”。其中,“6”指的是六大主导产业集群,包括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生物医药、智能家电(居)以及高端装备及新材料;“5”则代表五大先导产业集群,涵盖量子信息、空天技术、聚变能源、下一代人工智能和合成生物。此外,“X”则表示将持续跟踪若干前沿技术方向,力求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03合肥打造全省创新高地
2024年9月,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公布了2024年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拟筹建名单,合肥共入选5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目前,合肥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合肥商业航天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合肥通用人工智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合肥新型储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合肥生物制造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正稳步推进当中。
量子科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双高地
合肥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以合肥高新区为主要阵地。中电信量子、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一批领先企业在这里发展壮大,成为先导区内的标志性量子品牌;安徽省80%以上的量子科技企业集中在合肥高新区,使其在全国量子技术综合实力上占据领先地位,成为全省重点打造的量子科技“高地”。
到目前为止,合肥高新区有超过60家量子产业链企业,其中接近30家为量子核心企业。预计到2024年,产业链企业的总营收将接近40亿元。
商业航天:建设全国示范的“中国星城”
合肥商业航天产业谋划布局早,投入资源多。在合肥有着深空探测实验室、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先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高层次平台。合肥高新区拥有约140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具备轨道全覆盖以及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优势。合肥的商业航天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将集中在合肥高新区建设,目标是打造全国示范的“中国星城”。
通用人工智能:争取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合肥通用人工智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的规划以讯飞小镇为核心区域,整合蜀山经济开发区、中国科技大学高新园区和中国声谷孵化园等现有优势载体,建设功能区。该区域依托中国声谷、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以及省级智能语音基地等品牌力量,旨在打造科技创新的源头、高效的赋能方案输出、产业聚集与发展以及网络数据安全的高地,力争成为全国企业集中度最高、产业发展生态最优的产业集聚区域。
新型储能:未来五年实现产业营收200亿元
风能、热能和光能……为大自然的能量构建“超级充电宝”,是合肥新型储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的核心任务。
该先导区的建设依托“两县(肥西县、肥东县)和一区(蜀山区)”,以肥西县为核心,建设新型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与生产中心;肥东县则专注于新型储能原材料及光储应用基地的开发;蜀山区围绕钠离子电池和氢能进行差异化建设,拓展新型储能的多元技术路线中心。整体上形成了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区域格局。
目前,两县一区已初步建立起产业基础,聚集了以派能科技、阳光电源、国轩高科和巡鹰新能源等为代表的储能领域的龙头企业,形成了“设备原材料+储能电池+储能系统+多元应用”的全链条集群发展模式。
生物制造:争创国家级生物制造产业先导区
合肥生物制造省未来产业先导区主要是以双凤经开区、水湖工业园、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主要阵营,布局建设“一院一基地一园”,即建造1个“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1个“合成生物中试基地”、1个“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园”,形成“南研北产、东西联动”的生物产业空间格局。先导区紧紧围绕生物基材料、农业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聚焦关键基因编辑、生物基材料及多肽药物等一批核心技术,打造出省内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新高地。
2025年3月30日上午,由合肥市发展改革委指导、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承办的2025中国(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在合肥高新区中安创谷科技园举行。从会上获悉,计划设立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三年内投入20亿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并提供每年1亿元专项补贴。
合肥将致力于为未来产业创造丰富的“试验田”,计划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的标志性场景IP,以此树立典型示范场景。同时,合肥还将定期发布多批场景清单,建立针对未来产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遴选与应用标准化流程,构建骆岗公园、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等“13+X”未来产业场景创新活力区。
为应对未来产业的不确定性和较长的投资回报周期,合肥将设立一个由国有资本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未来产业专项基金,并建立“投资补贴与风险补偿”双重机制。
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指出:“合肥将致力于将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成全省未来技术创新的源头、创新成果转化的试验基地、未来场景应用的引领者以及未来产业发展的聚集地。””
04实施五大工程,合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
合肥《2025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为扩大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合肥将实行五大工程。
第一是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合肥市表示,将不断增强现有的三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实力,力争将新能源汽车、光伏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成为新的国家级产业集群,并努力争创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聚焦汽车产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发展目标——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55万辆、汽车总产量185万辆以上。
第二是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量子未来产业为例子,做为量子科技和产业“双高地”,合肥今年提出,建设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拓展“量子+”在更多领域推广和商用,企业数、专利数保持全国领先。在未来能源领域,合肥将加快聚变产业园的建设,壮大聚变新能源企业,推动相关技术的转化,吸引更多产业链企业落户。
第三是实施传统产业提质焕新工程。今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改试点城市的建设,实施400个以上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推动食品、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向高端、智能和绿色化转型。同时,实施50项省级制造业核心技术攻关,新增150个以上的“三首”产品,构建更大规模的“工业精品”阵列。
第四是实施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工程。围绕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合肥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设100个市级以上的服务业集聚区、高水平运营合肥法务区、强化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制造+服务”的转型、完善会展配套设施,以及实施楼宇改造提升工程等。
第五是实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工程。今年,合肥将加快推进数字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数据标注基地和可信数据空间。同时,将适度提前布局6G网络和高速光网络等信息高速通道,建设并投入使用城市公共算力池,力争综合算力供应能力突破15000P。合肥还将进一步提升和强化中国声谷,力争软件行业的收入增长超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