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2025苏州全球招商大会喊出新目标:AI+新制造!

发布时间:2025-05-15 15:42 标签: 人工智能

01江苏省省长许昆林:对企业需求“心中有数”,对企业承诺“说话算数”!

许昆林说,今天的江苏,既是水韵灵动、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是风光秀美、令人向往的人间天堂,更是创造奇迹、成就梦想的投资热土。他说,苏州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双面绣”城市,日益展现出“平江路”的婉约诗意、“东方之门”的开放胸襟、“苏工苏作”的匠心传承、“创业天堂”的一流环境。企业布局苏州、投资苏州,就能链接高端资源、享受优质服务、赢得发展先机、成就无限可能。

许昆林表示,欢迎中外企业家朋友一如既往关心关注江苏,进一步投资江苏、扎根江苏,在江苏以及苏州布局更多优质要素、新兴业务、高端项目,与我们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共享高质量发展机遇、共创更加美好未来。我们将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强战略对接、提供便利服务、帮助解决困难,对企业需求“心中有数”,对企业承诺“说话算数”,让各类企业在江苏实现更好更大发展。

02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AI+制造”绝对是个趋势

去年的今天,首届苏州全球招商大会在此召开,367个项目现场签约。一年来,合作项目加速落地,体现了干字当头的“苏州速度”、开放合作的“苏州热度”、产创融合的“苏州浓度”。一路走来,广大企业家、投资家与苏州共同书写了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的佳话。

当前,苏州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诚邀大家加入苏州“全球产业创新合作伙伴计划”,期待与全球伙伴共攀科技创新高峰、共逐产业创新浪潮、共享开放创新机遇。我们将进一步提升投资贸易、市场准入、工作生活便利度,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助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用实际行动证明:苏州永远值得相信,投资苏州就是投资未来。

图片

我们正处于一个人工智能时代,“AI+制造”绝对是个趋势,这恰恰也是苏州的优势。我们期待与全球的企业伙伴,共同打造面向AI时代的新制造。

03 AI热潮下,制造强市苏州如何追风口?

早在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就发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成为国内第一个明确提出聚焦人工智能、制定系统产业规划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24年,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2362亿元,增长超20%;在《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中,苏州排名全国第五,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作为全国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苏州正坚持以自己的方式,迎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风口,构筑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1)产业优势凸显,人工智能应用“全套”落地

动作笨拙,表情单一,但社交热情很高,一个人形机器人正在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的展区与周边的人们打着招呼,可爱的形态令人忍俊不禁。参展企业工作人员介绍:“‘他’的智商和行为只相当于一个两岁的孩子,但通过在工厂学习,预计一年左右就可以熟练经营业务。”

实际上,苏州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大量应用在工业场景、商业场景以及家庭场景。

走进追觅科技智能工厂,5台由魔法原子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已经“上岗”,正稳定有序地做着产品检测、物料搬运、扫码入库等工作。

“相比传统复合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度更高,能够胜任不同工作任务和产线布局。”公司副总裁陈春玉说,该款产品全身拥有42个自由度,双臂搬运负重最高可达20公斤,全身负重可达40公斤,已经在产线上“大显身手”。

依托大而强的工业体系,苏州主动竞逐人工智能产业赛道,在细分领域实现了技术领先。

“AI医生”1.8分钟出报告!近日,苏州工业园区新影像人工智能新锐——苏州沛心科技有限公司发布消息称,其自主研发的CardioVerse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AI算法,成功应用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术前评估,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更精准、高效的诊疗方案,实现了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的自动化识别与定量评估,平均耗时仅1.8分钟。沛心科技创始人袁静娴说,公司将加速开发更多模块,构建“智影+智脑”产品矩阵。

苏州既初步形成了人工智能产业链,又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近乎全谱系的应用场景。苏州比格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施雄认为:“看起来,苏州是一个AI存在感不强的城市,很低调,但后劲很足。比如,一些人工智能技术未必在苏州首创,但苏州在机电、控制、电路板等方面是有巨大优势的。苏州有自身独特、非常完善的工业基础,形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强大支撑。”

(2)政策耐心引导,“AI+”赋能新型工业化

相比国内其他城市,苏州布局AI产业新赛道时间很早,而且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持续深耕。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国际科技园(SISPARK),是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的运营机构,顺应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从一幢研发楼,到123万平方米的综合园区,实现了华丽蝶变。

苏州量身定制了《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进一步支持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的若干政策》《苏州市关于推进算力产业发展和应用的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为竞速新赛道提供更为细致的路径指引。从去年开始,苏州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随后,全市十个板块纷纷出台一系列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举措,引育企业和激励人才。

昨天,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高调”宣布,投入“真金白银”,充分激发企业动力、市场活力和产业潜力。根据《苏州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苏州聚焦技术创新、场景应用、要素供给、产业生态制定了14条针对性政策。其中,重点加大对国家人工智能重大工程和应用场景布局支持力度,单项支持最高达1亿元。

当天,苏州还配套发布了《苏州市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服务等方面集成推出9条针对性举措,明确对顶尖人才顶格支持,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和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

扶持AI产业的新政出炉,承载着苏州对人工智能新蓝海的热切期待。

(3)“十全十美”一体发力,协同重塑“苏州制造”

苏州人杰地灵,正努力建设“人工智能+”城市。同时,“人工智能+”也在深刻改变苏州,尤其是不断刷新“苏州制造”形象。

苏州拥有“十全十美”的全市一体化发展格局,一系列可观、可感、可用的人工智能应用不断涌现。苏州工业园区产业规模已突破千亿级,并成功创建江苏省信创先导区、江苏省软件名园;苏州高新区获批通用智能领域省级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吴中区获批人形机器人领域省级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相城区获批量子科技领域省级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昆山市获批元宇宙领域省级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吴江区获批低空经济领域省级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张家港市在“人工智能+”制造、医疗、文旅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常熟市在“人工智能+”纺织服装、检验检测、医疗健康、低空巡检等方面取得突破;太仓市全力构建空天领域底层数学库算法库融合体系;姑苏区形成涵盖古城文化、数字消费、智慧交通等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矩阵……苏州十大板块在人工智能产业的细分赛道错位发展,形成你追我赶的火热态势。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引领“苏州制造”的产业变革。

从政府到院所,从企业到机构,各方力量紧紧拧成一股绳,引进和培育以中科可控、长光华芯、亿铸科技、敏芯微、纳芯微等为代表的AI硬科技领军企业;框架层开发平台创新突破,涌现出同元软控、千视通、思必驰等框架层领域领军企业;模型层研发能力持续提升,工业、科研、文旅、金融、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42个重点算法通过国家网信办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7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大模型备案;应用层企业阵营不断扩容,拥有华兴源创、博众精工、天准科技、凌云光等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科创板上市企业,以及汇川技术、科沃斯、追觅、江苏北人、灵猴机器人等机器人领域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