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推动发展的“源头活水”。大众全球第二研发中心、亿航智能、清电光伏总部等一批引领性项目在合肥“落地生根”,为城市发展蓄足势能。
数据显示,2023年,合肥市新签约重点产业链项目1075个,占新签约项目总数的82.6%,签约成果喜人。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12个,同比增加6个,创历史新高;新签约山姆会员店、渣打银行等世界500强项目16个,中国银行金融科技中心合肥园区、美的集团华东创新总部等中国500强项目28个,上市企业投资项目60个,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项目297个。
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今年2月,天都通导技术试验星从合肥出征,前往文昌航天发射场。据悉,天都星将搭载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随嫦娥七号中继星任务(鹊桥二号)一起实施发射。
在合肥,“追星“已成新时尚。2023年合肥新招引签约国电高科天启星座合肥总部基地、中科星图气象生态全国民用总部、太空星际InSAR卫星星座等重点项目28个,协议投资额超100亿元。
去年上半年,中科卫星科技集团落户合肥高新区,这家脱胎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企业,不到一年就已建成基地。“合肥市充分发挥人才、创新及产业生态优势,搭建发展框架,制定专项政策,组建产业基金,推广场景应用……这些举措可以加快促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我们有信心与合肥这座城市共同把这个产业做大做优。”据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中科卫星科技集团今年计划发射首批2颗卫星,预计到2026年完成一期星座建设,形成21颗卫星的组网规模。
目前,合肥已集聚空天信息产业上下游关联企业、创新平台超百家。中科星图、国电高科、航天宏图、雷图科技、中科卫星、亿航智能、零重力等一批领先企业相继落地、运营。合肥初步形成了涵盖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空探测的产业生态格局以及覆盖研发设计、测试验证、核心制造、运营服务的全链条框架。
首位产业招商效果显著
创新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生态和集群效应,合肥在多年的努力下,已经形成从前沿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智能科技制造、核心产业落地到生态化协同发展的产业闭环生态体系,在科技创新赛道已经形成具备合肥特色的规模化示范效应。
实现国能集团首个无人驾驶矿卡项目的终验、率先完成了国内载重最大330吨矿卡无人驾驶改造、在新疆-35摄氏度极寒大雪天气下进行无人驾驶作业……作为矿山无人驾驶运输行业服务模式的奠基者和技术的引领者,踏歌智行是业内首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之所以选择落户合肥,一方面是政策的大力扶持和人性化、科学的制度支持,让我们这样的科技型创新企业能够心无旁骛地高效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完备的产业资源和生态链企业汇聚于此,能够让我们借助集群效应更好地汲取资源优势,发挥技术势能。”踏歌智行首席战略官张彦如是说。张彦表示,未来,踏歌智行将持续赋能矿山安全、低碳、智能化升级,携手合肥政府及产业链生态伙伴,借助合肥速度,打造引领全球矿山无人驾驶的示范项目样本。
“2023年合肥首位产业招商效果显著,引进了大众全球第二研发中心、深向科技新能源重卡项目、江淮高端乘用车、招商检测华东基地、踏歌智行特种车辆无人驾驶全国总部等项目。”市投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引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项目151个,协议投资额1158亿元。“新的一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将继续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扩大有效投资,做好项目招后管理,力争取得招商引资工作新突破。”
自合肥京东方项目开始,随着合肥长鑫存储项目、合肥蔚来汽车项目等明星项目接连落地,合肥国资一系列投融资模式也以“合肥模式”之称走红。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所长、高级经济师张峰向记者表示,政府引导的推动力,与制造强市的吸引力、要素平台的支撑力、产业生态的渗透力、营商环境的凝聚力共同作用,共同打造了合肥的综合发展环境。
以投带引
据估算,合肥市政府投资平台所持有的京东方股票,在历史最高点时浮盈达上百亿元。
无独有偶,2011年,合肥拿出100亿元投资长鑫存储,上市后浮赢超千亿元;2020年,合肥再次拿出100亿元投资出现资金困难的蔚来,逐步站上新能源汽车风口。
相较传统的政府提供优质的营商环境、优惠的落地政策招引企业,“合肥模式”下政府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国有投资平台投资优质项目在合肥落地生根,成长壮大后通过上市、股权转让等方式实现政府投资的增值退出。
在央视《对话》节目中,时任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宏卓以投资蔚来为例,介绍了合肥国资投资的决策过程。“当时合肥是四条战线同步在开展:第一,组织了专业化的团队,也委托了国内一些顶尖专家进行论证,对蔚来的技术、供应链和市场等进行全方面的研判;第二,高度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战略,包括国家对蔚来采用的换电模式的支持,为投资决策提供支撑;第三,委托了专业的机构,通过法务和财务对企业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第四,跟企业进行详细、周密、严谨的商务谈判。”
推动京东方、蔚来、晶合、康宁、维信诺、欧菲光等一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的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兴泰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构成合肥三大市属国资平台。
在国资平台的基础上,2014年,合肥市出台产业扶持发展的“1+3+5”产业政策体系,明确了政策资金集中使用、可持续使用和市场化运作的目标,并根据投资方向搭建了包含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的基金体系。
张峰向记者介绍道,如围绕信息产业,省级层面建立了信息产业推进专班,合肥市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省市合力推进和引导信息产业发展。信息专班不断完善推进机制,对信息产业项目的招引、建设、运营等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力地保障了项目在肥落地。同时,合肥市加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深化合肥都市圈合作,推动了沪苏浙及省内相关企业加入到合肥信息产业集群行列。
“链”式招商
今年1月25日,福耀玻璃宣布,拟投资人民币57.5亿元,在合肥设立三家全资子公司,建设汽车安全玻璃项目(OEM配套市场)、汽车配件玻璃项目(ARG售后维修市场)和优质浮法玻璃项目。
“安徽位于中国东部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巨大,聚集了比亚迪、奇瑞、大众、蔚来、江淮、长安等众多整车企业。”在公告中福耀玻璃如此表示,此次合作有助于增强该公司的头部企业虹吸效应,增强公司与汽车厂商的合作黏性。
沿链“招大引强”是合肥的招商引资特征之一。合肥市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局长钱文在2月7日的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务虚会上也强调,要进一步聚焦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入挖潜项目线索,将生态主导型龙头企业、总部企业、上市企业、国家高企、央企等作为招引标的。
为推动产业链配套企业集聚,园区也主动围绕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链。
2021年,合肥经开区合肥新桥集成电路科技园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园区重点围绕长鑫存储,培育集成电路产业链,引进芯片研发设计、封装测试、装备材料及第三方服务项目,打造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体系。
“园区带给我们非常大的便利,特别是我们从台湾省过来,员工以厂为家,园区里的服务人员态度都非常友善。”合肥鑫丰科技公司总经理张尧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鑫丰科技带来了66人团队,不仅是工厂,要把技术真正落根在合肥。“不光是技术的传承,现在在合肥本地我们还有研发团队。”
科创驱动
在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纷至沓来的背后,还有一套科技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
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具有科技、人才等独特的要素优势。据张峰介绍,2023年,合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91%,居万亿城市第7位;新增在肥就业参保大学生突破35万人,集聚高层次人才1.9万人;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选的全球“科技集群”中合肥居第40位,较上年提升15位;在《自然》杂志评选的全球“科研城市”中合肥居第13位,前进3位。
在集聚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合肥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入选国家典型案例。2023年,合肥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3家、增量居全国第2位,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总数居全国第4位,新增新型研发机构19家、总数52家,新入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超3000项,转化设立科技企业400余家。
有科技口干部指出,在科技招商新赛道上,合肥前有大科学装置,后有衍生成果落地;既聚焦原始创新,又注重成果转化,靠的是“下好先手棋”的眼光,更有“真抓实干、争分夺秒”的拼劲。
但眼下,相较一线城市,合肥的新质生产力还要提质扩量。
“科技公司成长需要较长的时间,要有足够的耐心。”HRG合肥研究院院长于振中向记者表示,一方面可以延长政策、金融等对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的时间,从而提高科技企业成长至成熟的成功率:另一方面政府应搭建平台,请经营管理专家、科学家、供应链专家、市场专家等指导科创企业进行研发、量产、供应链管理和市场化等问题,提高科创企业创业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