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一、城市为何争相成立招商中心?——解码背后的三重压力与机遇
1. 经济转型压力: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
过去十年,中国城市普遍依赖土地财政和传统产业扩张,但随着城镇化率突破65%,土地红利逐渐见顶。以南京为例,其2025年发布的重大投资项目名单中,产业项目占比高达83%,且重点聚焦“科创+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三大方向。与此同时,成都提出“链式集群招商”,瞄准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新赛道,试图摆脱对传统电子信息产业的过度依赖。成立招商中心,正是为了以专业力量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在成都,这一转型尤为迫切。2025年,该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突破万亿级,但传统代工模式面临利润挤压。招商中心的首批15条项目信息中,商业航天、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占比超60%,总投资达300亿元37。这种精准聚焦,不仅填补了产业链空白,更通过“镇园之宝”项目(如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
2. 区域竞争加剧:从“单打独斗”到“统筹作战”
传统招商模式下,区县各自为战,常因重复招商导致资源内耗。南京玄武区“云上会客厅”整合政府、企业、资本资源,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成都招商中心则通过“闭环平台”统筹全市招商网络,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地设立前哨站,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立体化布局。这一机制在2025年1月的粤港澳大湾区投资促进活动中初显成效,仅一场活动即促成38个重大项目签约,总投资265.7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借鉴了佛山经验,将市级统筹与镇区自主性结合。早在2017年,佛山市投促中心通过整合32个镇街的产业特色,解决了资源分散问题。成都招商中心同样扮演“中央指挥部”角色,通过每月发布15条以上策源性项目信息,提级解决区县在资金、政策、要素保障等关键问题,避免“同质化内卷”。
3. 产业链升级需求:从“招企业”到“育生态”
当前招商已非简单的企业落地,而是对产业链韧性的重塑。南京2025年产业大会上,102个签约项目中近半数涉及智能电网、芯粒封装等硬科技领域,国网电科院百亿级项目更将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成都首批发布的15条招商信息中,商业航天、新材料等项目占比超60%,试图通过头部企业牵引形成产业生态圈。专业化招商机构的核心使命,正是以生态思维破解“单点突破难”的困境。
以成都为例,其招商中心通过“链主基金+园区载体”模式,与龙头企业合作组建产业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例如,钛锂高能动力电池项目落地新都区,规划建设15条自动化生产线,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50亿元,并创造千余就业岗位。这种“基金+基地”的联动,不仅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还加速了技术产业化进程。
二、南京VS成都:两大样本的差异化探索
1. 南京:科技招商的“强链密码”
作为全国首个“智能电网千亿级城市”,南京的招商中心被赋予“科技+产业”双重使命:
创新载体先行:成立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四大产业攻坚办公室,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链主企业资源,推动“实验室-中试-产业化”闭环。
资本深度绑定:大会现场签约8只产业基金,江北新区30亿元绿色基金与中科睿格10亿元遥感星座项目,展现“耐心资本”对硬科技的长期陪跑。
国际要素集聚:达索系统智能制造中国总部、华天芯粒封装基地等项目的落地,凸显其“全球技术+南京制造”的融合野心。
南京的招商逻辑更注重技术转化能力。例如,智能电网产业通过引入国网电科院等机构,形成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链条。这种“强链”策略,使得南京在2025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2. 成都:机制创新的“破壁实验”
成都的招商中心更侧重市场化机制突破:
人才革命:打破编制限制,全球招募“投资+产业+政府经验”复合型人才,薪酬与项目落地直接挂钩8。例如,招商中心副主任王莹提出,通过“尖刀班”模式组建精干团队,常态化驻点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捕捉先发地区动向。
闭环平台:构建“信息获取-推送-签约-落地”全流程体系,仅2025年1月便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活动促成300亿元投资意向。
资本招商:建立天使投资到并购的全周期基金体系,解决企业“融资难”痛点,如商业航天项目通过“招投联动”快速完成3亿元融资。
成都的独特之处在于“场景化招商”。例如,发布“商业航天应用场景清单”,吸引企业参与卫星制造、低轨星座组网等环节,形成从研发到商业化的闭环生态。此外,与市场化机构(如谷川联行)合作,引入集成电路领军企业落地新都区,实现“精准招商+快速落地”双赢。
三、专业化招商中心的“三重意义”
1. 城市治理的“范式革命”
从南京玄武区“云上会客厅”的政企银投联动,到成都“每月15条策源项目”的精准推送,招商中心将政府角色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例如,成都通过招商中心统筹全市驻外机构,形成“信息挖掘-项目评估-要素保障”的一体化流程,减少区县重复对接成本。
2. 产业升级的“加速器”
南京通过招商中心引入的达索系统总部,预计带动超百家配套企业;成都商业航天项目的落地,使西南地区首次具备卫星制造能力。专业化机构正成为产业链“强链补链”的核心推手。以成都为例,其电子信息产业通过招商中心引入京东方、英特尔等项目,形成“芯-屏-端-软”全链条布局,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
3. 国际竞争的“新支点”
两地招商中心均设立海外前哨站,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亲赴欧洲洽谈宝马、西门子项目,成都则通过驻外网络捕捉京津冀、长三角动向。这种“全球触角”使城市深度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例如,成都招商中心与林德公司、出光兴产等世界500强企业深化合作,推动外资增资扩产,2025年外资企业日均落户数达2家。
四、其他城市的启示:如何打造“招商中心2.0”?
1. 机构改革:从“物理整合”到“化学反应”
破除行政壁垒:学习成都“全市统筹”模式,避免区县内耗。可借鉴佛山经验,建立市级投促中心与镇街的协同机制,平衡全局规划与地方特色。
市场化运作:引入企业、高校等多元主体共治,如成都与谷川联行合作,通过第三方机构提升招商精准度。
人才激励:推行“薪酬挂钩”机制,吸引复合型人才。成都招商中心通过市场化薪酬体系,实现团队专业化与高效化。
2. 精准招商:从“广撒网”到“深耕作”
绘制产业图谱:如南京针对智能电网、生物医药等8大产业链定制招商计划;成都梳理“3+22+N”园区主导产业,聚焦“补空白、强弱项”方向。
场景化招商:参考成都发布“商业航天应用场景清单”,以实际需求吸引企业参与生态共建。
数据驱动:搭建信息网络平台,实时追踪全球产业链动态。例如,成都招商中心通过闭环平台管理项目信息,提升决策效率。
3. 生态构建: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
资本联动:建立“基金+基地”模式,如南京江北新区以30亿元基金孵化绿色技术;成都构建全生命周期基金体系,覆盖天使投资到并购重组。
人才飞地:在硅谷、慕尼黑设立招才引智工作站,复制成都“全球人才库”经验,实现“项目+人才”双落地。
政策协同:整合土地、税收、人才政策,形成“一企一策”服务包。例如,成都为重大项目提级解决要素保障问题,缩短落地周期。
五、结语:招商中心的“长期主义”
南京与成都的实践揭示了一个趋势:城市竞争正从“政策优惠比拼”转向“专业化服务能力竞赛”。未来的招商中心,不仅是项目的“搬运工”,更要成为产业的“设计师”、创新的“催化剂”。对于其他城市而言,与其羡慕“他山之石”,不如深耕自身产业基因,以专业化、生态化、国际化的招商体系,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独特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