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即将实施,地方产业该如何发展?

发布时间:2025-04-01 14:50 标签: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
2024年8月1号《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出台,如同一记重锤砸碎了地方政府产业园招商的“政策洼地”,彻底终结了靠税收返还、财政补贴“互卷”的野蛮时代。


条例颁布实施过去半年,产业赛道的江湖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走访全国20多个地区超过100个园区之后,为您深度剖析条例带来的深远影响:


1.png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地方政府为了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吸引企业入驻产业园区,纷纷出台各种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促进了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大量企业落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政策洼地”为核心的招商模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恶性竞争。各地为了争夺企业资源,不断加码优惠政策,税收返还比例越来越高,财政补贴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一种“互卷”的野蛮时代。 这种野蛮竞争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方面,过度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导致地方财政压力增大,影响了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也扭曲了市场机制,使得一些企业不是依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发展,而是依赖政策优惠生存,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出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目的在于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不正当竞争,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png



1.税收优惠与财政奖励被锁死


条例明确禁止地方政府未经授权给予特定企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这一规定如同给产业园区招商的“速效救血针”贴上了封条。在过去,“返税 50%”“零地价”等优惠政策是各地产业园区吸引企业的常用手段。这些政策看似诱人,实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竞争方式。


以东部省会某开发区为例,2024 年该开发区签约的百亿级项目。在签约之时,企业与开发区达成了税收返还的协议,这也是企业选择入驻该开发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随着《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出台,这些税收返还政策无法再兑现。企业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放弃入驻该开发区。这个百亿级项目的告吹,不仅给开发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暴露了传统招商模式的脆弱性。


这种依赖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的招商模式,一旦政策环境发生变化,就难以维持下去。



2.七类招商行为遭封杀


条例还明文禁止了包括与税收挂钩的产业协议、变相税收返还、虚假包装企业资质套取补贴等七类招商行为。这些行为在过去的招商过程中屡见不鲜,严重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


例如,某中部园区曾将房地产企业包装成“先进制造业”,以此来骗取扶持资金。该园区为了完成招商任务,获取更多的财政支持,通过一系列手段对房地产企业进行虚假包装,使其符合先进制造业的认定标准,从而套取了大量的扶持资金。


然而,这种行为终究是纸包不住火。如今,随着条例的出台,审计部门对这类操作进行了重点稽查。2024 年全国清理违规补贴超 120 亿元,这一数据充分显示了政策执行的力度和决心,也表明了这类不正当招商行为的泛滥程度。



3.区域竞争转向“合规性内耗” 


政策的倒逼使得地方政府陷入了既要招商又要避雷的“走钢丝”困局。在过去,地方政府招商团队在与企业谈判时,往往更加注重优惠政策的提供,而对协议的合规性关注较少。


然而,如今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山东某市招商团队对此深有体会。他们坦言:“现在谈项目先带律师,协议条款反复修改仍怕踩线”。在与企业谈判之前,招商团队需要提前咨询律师,确保每一个条款都符合《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要求。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对协议条款的讨论也更加谨慎,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斟酌。即使这样,招商团队仍然担心会因为某个条款的疏忽而触犯政策红线。 这种“合规性内耗”导致了招商效率的降低。


2024 年第四季度全国产业园区平均招商周期延长40%。原本可能几个月就能完成的招商项目,现在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落地。这不仅增加了招商的时间成本,也影响了企业的投资决策和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度。


政策重击下的“断血”效应给地方政府和产业园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传统的招商模式被打破,地方政府需要寻找新的招商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重新评估投资环境,更加注重产业园区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


这种变化虽然在短期内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竞争秩序的规范。地方政府需要尽快适应政策的变化,转变招商观念,从依赖政策优惠转向提升产业园区的服务质量和产业配套能力,以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


3.png



产业链现状与政策影响背景


在《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出台之前,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存在着一些结构性问题。部分地区的产业园区过于依赖劳动密集型、高耗能企业,这些企业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带来一定的就业和经济增长,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由于各地政策优惠的差异,导致产业布局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出台对产业链的重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策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不能再依靠税收返还和财政补贴来吸引企业,这就促使产业园区更加注重招商质量,加快淘汰低端产能,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具体数据与现象分析


1.低端产能加速淘汰


在过去,劳动密集型和高耗能企业由于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和一定的税收收入,受到部分地方政府的青睐。然而,这些企业往往存在着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大、资源消耗高等问题。随着政策的收紧,产业园区对企业的准入门槛提高,更加注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环保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与此同时,智能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链核心环节项目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能耗等特点,代表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政策的实施将会逼出各地招商质量的“硬门槛”,推动各地园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区域马太效应凸显


在产业链重构的过程中,区域马太效应也日益凸显。长三角、珠三角头部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套能力强,技术创新氛围浓厚,营商环境优越。因此,即使在政策调整的背景下,仍然能够吸引大量的外资企业入驻。


而中西部依赖政策补贴的园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链配套不完善。当政策优惠取消后,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加,导致大量外资企业选择撤离。


市场用脚投票宣告:“拼爹式招商”已死,“拼链式招商”当立。这意味着产业园区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政策竞争转向了产业链竞争,只有具备完善产业链的园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隐性成本激增


合规审查导致招商隐性成本飙升。某西部园区测算显示,单个项目的法律咨询、产业链匹配分析等新增成本占比从5%跃升至22%。在过去,招商过程相对简单,地方政府主要关注优惠政策的提供,对项目的合规性和产业链匹配度关注较少。


然而,如今随着《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实施,招商团队需要对每个项目进行详细的法律咨询和产业链匹配分析,以确保项目符合政策要求和园区的产业定位。 


虽然隐性成本增加了,但项目成活率反而提高18%。这是因为在进行法律咨询和产业链匹配分析的过程中,招商团队能够更好地了解项目的真实情况,筛选出更具潜力和竞争力的项目。


同时,通过对项目的前期评估和规划,也能够提高项目的实施效率和成功率。这印证了“慢即是快”的新逻辑,即在招商过程中,注重质量和合规性,虽然会增加一定的成本和时间,但从长远来看,能够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


4.png


产业链重构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出台加速了这一进程。通过淘汰低端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产业链重构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然而,产业链重构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低端产能淘汰过程中可能会导致部分工人失业,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再就业培训和安置;中西部地区在产业链重构过程中面临着产业基础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png


摆脱“政策依赖”的阵痛,本质是一场地方政府的成人礼。过去,地方政府为了追求 GDP 的增长,过度依赖财政,通过大量的税收返还和财政补贴来吸引企业入驻,催肥了GDP。


然而,这种增长是不健康的,缺乏内在的动力和可持续性。当江苏某产业园区长感叹“现在招商得像选女婿,得查三代背景、算八字匹配”时,恰恰说明市场开始回归理性。


在过去,招商过程往往只注重企业的规模和投资金额,而忽视了企业的质量和发展潜力。如今,随着政策的调整,地方政府和产业园区开始更加谨慎地选择招商项目,注重企业的背景、技术实力、市场前景等因素。这表明市场正在从盲目追求规模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能够活下来的园区,要么有产业链真肌肉,要么有服务真功夫。


6.png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新一轮“合规性躺平”风险。部分欠发达地区陷入“不敢招、不会招”的瘫痪状态。2024 年东北某省园区招商签约额暴跌 52%,暴露出长期依赖政策优惠导致的“招商软骨病”。


在过去,这些地区主要依靠政策优惠来吸引企业,缺乏自主招商的能力和经验。当统一的政策红线抹平了区域差异,这些地区就不知道该如何招商了。这种“合规性躺平”现象不仅影响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可能导致全国产业版图加速“强者通吃”的分化。


一方面,发达地区的产业园区凭借自身的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入驻,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园区由于招商困难,产业发展缓慢,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这究竟是公平的胜利,还是另一种失衡的开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7.png


未来的产业园区,正在从“政策贩子”向“产业操盘手”进化。谁能用AI新媒体+精准狙击产业链缺口,谁能把营商环境磨成“磁吸力”,谁就是新赛道的赢家。


在大数据时代,产业园区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产业链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发展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工作。同时,优化营商环境也是产业园区吸引企业的关键。良好的营商环境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效的政务服务、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等。只有具备这些条件,产业园区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入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这场改革,本质上是一场剔除投机主义者的产业供给侧革命。虽然会带来阵痛,但中国制造2025,终究需要硬核选手。通过淘汰那些依赖政策优惠生存的投机主义企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我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将得到提升,为实现中国制造 2025 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