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01 加快金融龙头企业集聚,推动资本与现代产业体系高效融合、互动繁荣(时任徐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近年来,经过各方共同努力,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成效显著,片区金融组织体系不断优化、机构业态逐渐丰富、规模体量持续攀升,成绩来之不易、可圈可点,为下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金融资源正加速向高能级城市汇集,非均衡化配置特征日益明显,金融集聚逐步成为现代金融组织的重要形态。金融服务中心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关键性平台载体,对于建设金融强市、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是区域中心城市十分重要的功能片区,能够在更大范围汇集金融资本等高端要素资源,通过空间集聚强化辐射带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支撑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金融服务中心,要加快金融龙头企业集聚,积极构建牌照齐全、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全力打造金融机构集聚高地。围绕搭建金融交易市场对接平台,推动资本与现代产业体系高效融合、互动繁荣,着力打造区域产业资本高地。瞄准“资产管理”这一金融产业新兴细分领域,吸引一批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机构落户,合力打造区域资产管理高地。增强绿色金融供给能力,创新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和服务,聚力打造绿色金融示范高地。
要以“四个高地”建设目标为引领,加大对高端金融业态、总部经济的招引力度,持续健全完善金融集聚生态。建强金融工作专班,绘制多元招商图谱,精准选定招引对象,制定完善金融科技创新、金融人才引进等金融专项政策体系,做好全流程、全方位、全要素支持保障,推动更多契合业态定位的优质企业入驻。强化工作协同联动,有效凝聚全市范围工作合力,高效链接各方资源,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加快提升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运营管理能力,真正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原题:王剑锋在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调研;来源:徐州日报)
02 “五个围绕”实现项目引领、增强动能(时任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强化了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的战略导向。
全市上下要持续掀起项目招引建设高潮,为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一是围绕为什么要重抓项目建设,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始终把项目招引建设摆在重中之重位置。
二是围绕招引什么样的项目,结合徐州实际,因地制宜明确招商方向。徐州经开区和高新区要瞄准产业最高端、科技最前沿项目抓招商;各县域板块要在守住安全环保底线、落实能耗双控要求的前提下,围绕打造2至3个主导产业集群,大力招引强链、延链、补链项目;主城区板块要主攻服务业特别是区域总部、科技研发、现代金融等项目,同时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要集中精力抓旗舰型项目,继续实施招商引资“1号工程”,力争每个板块都有实实在在的标志性项目。要内部挖潜优化存量,注重提升存量资源,促进现有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围绕怎样招引产业项目,切实提高招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要“深”字入手,深入研究产业政策、投资企业等情况,提高招商精准性和实效性;“细”字着力,算好近期账和长远账、环境容量的生态账和能耗煤耗的能源账,严把项目准入关,切实提高项目质量;“实”字打底,确保项目招引建设、投产达效全过程实实在在。
四是围绕如何提高项目建设质效,充分做好前期工作,强化各类要素保障,优化全生命周期管理。
五是围绕打造什么样的营商环境,不仅要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帮办服务,而且要提高办事效率、抓好“一网通办”,同时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努力把徐州打造成为客商青睐的投资高地、辐射周边的产业高地。(原题:项目引领、增强动能!全市四季度重大产业项目观摩点评会举行;来源:徐州发布)
03 如何“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时任徐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层面明确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等重大战略在徐州叠加交汇,特别是去年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成功获批并启动建设,为徐州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可以说投资徐州正当其时、恰逢其势。徐州将抢抓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把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总定位总要求,强化“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抓手,在全省“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中展现担当作为。
徐州将聚力建设产业强市,牢固树立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鲜明导向,依托产业优势培育壮大“343”创新产业集群,健全完善“四个一”推进机制,全面建设具有徐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力打造区域中心,充分发挥经济首位度高、科创资源集聚、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主动对标省会城市,一体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联动效应,推动城市能级不断向“高”攀升。聚力完善平台载体,推动国家综保区和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持续升级,“1+3+100”高能级科技创新矩阵加快构建,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等功能载体日益完善,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融合,助力企业发展跑出“加速度”。聚力营造一流环境,倡导“珍惜每一家企业”的理念,全面建设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提供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真正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徐州将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以强有力的要素支撑,全力加快项目落地,确保早开工、快建设、早达效。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秉持亲商、安商、富商理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让广大企业在徐州投资放心、发展安心、生活舒心。希望各位嘉宾广泛宣传推介徐州,邀请更多企业家和各类英才来此投资兴业、创新创业。(原题:王剑锋出席徐州泉山区春季招商投资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来源:新华报业网)
04 如何做好年底经济工作的冲刺(时任徐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要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以过硬成绩展现勇挑大梁的担当作为。
突出扩大有效需求,积极构建招商引资新模式,提速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大力促进商品消费提质、服务消费扩容升级,拓展外资外贸新空间,保持经济运行平稳向好。
更加坚定推进产业强市,深入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积极挖掘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产业新增长点,推动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稳步提升,大力培育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积极布局“5+X”未来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更加畅通教育科技人才循环,统筹推进“三位一体”改革,深化“四链”融合与校地协同,提高产教契合度、育才适配度,持续提升人才来徐率、留徐率,增加高技能人才精准供给,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打造区域科创中心。
更加注重城乡融合发展,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强化精细治理,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打造和美乡村,全面提升宜居宜业水平。
更加深入推动绿色转型,狠抓存量问题整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以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更加有力保障改善民生,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筑牢系统性风险防线,巩固安全生产平稳势头,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要一体推进营商环境和作风建设持续优化,着力打造干事创业的有为政府。
营造综合更优的政策环境,严守红线底线,注重集成创新,加大政策供给和优化调整的力度,推动直达快享,充分释放政策效应。
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各类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有效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创造力。
构建高效专业的政务环境,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引领,完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服务提速提效,以务实作风和专业技能为企业转型升级、开拓市场等提供高水平服务。
建设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推动执法力度与温度并济,不断增强司法可及性、守法自觉性,以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优化亲商重商的人文环境,坚持政府、企业、社会三方联动,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开放包容、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持续擦亮城市名片、彰显城市魅力。
全年工作已经进入冲刺阶段,要深化党纪学习教育,驰而不息纠治“四风”,纵深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持续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锚定全年目标任务不放松,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成效,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原题:王剑锋:以过硬成绩展现勇挑大梁的担当作为;徐州日报)
05 如何持续提升城市区域辐射力(时任徐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聚焦产业强支撑,着力提升区域经济辐射力。省委全会强调,必须始终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工业立市、产业强市”鲜明导向,强力推进新兴产业集聚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建设产业强市,千方百计抓招商上项目,加快建设极具竞争力、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新高地。扎实推进产业集群建设。
深入实施“343”创新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突出强链补链延链,不断做大规模、做优结构、做足特色,加快形成以工程机械和智能装备等优势产业为代表的千亿级产业集群,着力培育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集群,推动钢铁、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同时,促进产业链跨区域协同,以头部企业、骨干企业为主体,加强供应链合作发展,提高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紧密合作水平。扎实推进企业数实融合。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高端软件、大数据、信创服务等产业布局,综合运用贷款贴息、设备补助、免费诊断服务等方式,发挥徐工汉云、赛摩智能等平台带动作用,加快推动企业“智改数转”,年内将完成900家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扎实推进园区集聚集约。
探索“一区多园”模式,专业化打造园区,高效化配置要素,做强做特开发区主导产业。推动重点产业园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跨区域合作,高质量共建徐州与淮北、宿州等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搭建多层次产业对接平台。
聚焦科技攻难题,着力提升区域创新辐射力。省委全会要求,推动南京、苏锡常通、徐州三大科创圈建设,带动省内外毗邻城市创新能级提升。近年来,我市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科创平台建设工程,积极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聚力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更大力度培育创新动能,努力把高校的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加快建设“徐州科创圈”。
强化关键技术攻坚。用好“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制度,滚动编制年度技术攻关目录清单和重点攻关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带动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
明确主攻方向,工程机械重点突破超大吨位起重机等核心技术,绿色低碳能源发力攻关氢能“制储运用”等创新技术,集成电路和ICT深耕先进硅基材料及大尺寸硅片技术等关键环节,努力攻克更多“卡脖子”难题。
强化科创平台效能。实施重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工程,高水准打造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强化资源汇聚,整合研发力量,争创高端工程机械、安全应急装备技术、细胞治疗药物产业等国家级创新中心。推动我市重点企业联合区域内高校院所共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中国矿大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联合区域内优势企业,打造区域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平台,面向市场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原题:徐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剑锋:持续提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辐射力;《群众》杂志2023年第21期 )
06 如何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时任徐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市委、市政府将围绕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大力实施招商引资质效提升年行动,持续推进强链补链延链,不断提升产业集群量级能级。将聚焦促进数实融合,提速智改数转网联,全面提升企业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效联接。将加快打造优质企业矩阵,更大力度培育龙头企业、腰部企业、骨干企业,构建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
关于科技创新,我们将统筹抓好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区域科创中心、徐州科创圈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系统整合政府、企业、社会资源,推动政策、资本等各类要素向科技创新汇聚,不断提升城市创新策源、成果转化、科创服务能力。
关于文化强市建设,我们将围绕打造区域文化中心,加强文化资源发掘保护利用,把传承发扬文化、留存历史记忆与塑造城市品质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代表徐州形象的文化标识。将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增加城乡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市场需求和地域特色、资源优势相结合,持续打响“快哉徐州”“国潮汉风”文旅品牌,打造知名度更高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将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打好核心价值观培育、道德风尚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公民文明素质提升的“组合拳”,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关于统筹城乡建设,我们将持续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更加注重推动内涵式发展,全面抓好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经营等各项工作。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方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关于公共服务供给,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我们将坚持“过紧日子”节用裕民,既尽力而为、把资源资金最大限度用到补齐民生短板上,又量力而行、把增进民生福祉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上,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原题:徐州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来源:徐州日报)
07 如何做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徐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邳州作为徐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在全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市委、市政府对邳州发展寄予厚望。
要更大力度提升县域经济能级。做大经济体量是重点和关键,要放眼全国、全省树立更高标杆,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力争全国百强县再进位。要把稳定经济增长作为重中之重,聚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发挥好链接城乡的纽带作用,优化县域消费设施布局,挖掘农村消费潜力,让城区“烟火气”更旺、乡村“生活味”更足。要密切关注影响出口贸易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强“跨境电商+产业带”联动发展,不断巩固拓展新兴市场,稳定和扩大出口规模,为全市稳外贸作出贡献。
要强定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做厚产业家底。狠抓主导产业培育,持续推进强链补链延链,脚踏实地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提升招商引资质效,转变招商理念方式,提高专业化招商能力,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既发挥大企业带动作用招引上下游配套企业,也放大中小企业集聚效应吸引龙头企业落户,加快盘活闲置资源,切实提高投资效益;培育优质企业梯队,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注重培育“腰部”企业,壮大规上工业企业队伍,形成百亿领航、十亿带动、亿元支撑的企业方阵。
要更高站位谋划“十五五”发展。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站位、找准方位,谋划好新的五年蓝图,高标准编制“十五五”规划。邳州争当县域发展“领头雁”、工业经济“排头兵”,要适度拉高标杆,科学合理设定主要指标增速,在重视体量和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产业发展上,着眼产业深度融合趋势,深入分析邳州自身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选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细分赛道,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锻长板,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要充分考虑人口发展因素,研判人口变化趋势,一体考虑和谋划生育、养育、教育、就业、就医、住房、养老等布局,优化县城和镇区功能品质,因地制宜实施乡村建设,精准投入和配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