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01 新格局下的变化和优势
首先要说的是我们新格局下的开放。所谓新格局就是指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我们整个中国从1950年到现在,已经经过了两个格局、两种循环状态。
第一个循环状态是1950年到1980年左右,这30多年时间,是一个比较绝对的内循环的阶段。第二个循环状态是1980年改革开放到2010年,这个三十年是一个比较绝对外循环的阶段,也就是以外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阶段。
那么现在,我们进入到了一个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阶段。这个阶段跟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内循环也是有区别的。那时候是比较绝对的内循环,现在是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概念。
所以整个中国进入新格局,就是指我们已经进入了以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阶段。那么在新格局下,以内循环为主,实际上并不妨碍开放。
中央提出来的战略,是在新格局下要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三个“更”,好像是个形容词,但在实践当中,三个“更”不是光说说而已,具体表现为中国这十年的开放形成了五个新的特点, 不同于过去40年的开放。这10年的开放和过去40年的开放既一脉相承,又呈现出新格局下的五个新特点。
第一个特征,中国的外贸政策过去是出口导向,鼓励出口、推进出口,所以我们的出口以每年百分之十几、二十几的速度在不断增长。现在我们转变为既鼓励出口,也鼓励进口,而且由于过去几十年对进口不那么在乎,主要鼓励出口,所以最近十年,我们是更多地推出鼓励进口的各种措施。
中国政府推出了一个进博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我们从2018年开始,每年搞一个月,在上海举办。在这一个月里,上万个外资,各种各样的跨国公司把新产品,都拿到展览馆来推销。以前搞展览会,有出口的,有进出口综合的,但是几十万平方米专门搞一个进口的进博会,这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这都说明我们很重视进口的事情,希望达到 进口、出口双向平衡。
第二个特征,就是中国从过去几十年高度重视引进外资转变为既鼓励外资进入中国,也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比如2017年到2022年这五年,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的每年有1000亿美元左右,五年投出去5000多亿美元。
当然这个五年,中国引进外资平均每年也是1600亿美元左右,五年我们引进了8000亿美元左右的外资。相对来说,进来投资大于走出去投资。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上世纪80年代到2010年这30年走出去投资没有超过5000亿,你就知道我们现在走出去投资力度变得很大了,不管是一带一路,还是其他地方,总而言之,我们投资政策是双向驱动的。
第三个特征,过去几十年,我们开放总是以沿海开放为主,不管是1983年启动的中国沿海27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是到了80年代后期启动的五大沿海特区,还是90年代初启动的上海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等等,还有就是90年代启动的保税区,到2010年前一共批了68个保税区,都在沿海。总之,中国改革开放最初的二三十年,只要有开放的新政策,总是在沿海先推但是最近十年,中国开放的政策,要么不推出,推出就是东中西同步发展。
比如中央推出了自贸区,这个自贸区是我们国家最高水平的跟世界合作的投资自由、金融自由、贸易自由、人员进出就业自由、数字流动自由和货物流动自由,实行六个自由。这样的开放政策一推出来,分为十年五个批次,一共批准了22个区域,就是东中西同步。
第四个特征,在产业政策上,我们过去跟外国合资,一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合资的范围就宽,动力就大,或者批得也快、发展得也快。看不见摸不着的就比较谨慎,进展不多。那么现在,不管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是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开放。
比如说过去几十年外资办工业企业、制造业,这个产品是看得见、摸得着,制造过程都很直观。第二个是建筑业,第三个是房地产业,第四个百货商店,所有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个时候对外资办银行、办保险、搞基金、搞各种虚拟的事业,包括证券公司都比较谨慎。外资来搞教育卫生文化,门槛也比较高,管得也比较紧,外资搞服务贸易,这样的案例几乎很少。
最近10年,外资的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各个方面就普遍推开了。所以总体趋势,就是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开放,把服务贸易开放、金融开放,政府管得比较严的教育卫生文化行业,也都有了很多开放。
第五个特征,中国的开放从原来的流量要素的开放,比如说进出口贸易、引进外资的数量,这些流量要素上你追我赶来推动工作、定目标,转变为更多地向制度的开放。制度的开放就是规则、规制、体制标准要跟国际接轨,使得中国的营商环境更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这些方面都在推动。
中国最近十年出现了生产方式的重要调整,也就是制造业的加工方式的重要变 化。1990年到2010年之间,在20多年里,中国的制造业如果一年进出口贸易有1万亿的话,那么50%是一般贸易的加工方式,50%是加工贸易的加工方式。
所谓一般贸易的加工方式叫“一头在内,一头在外”,从原材料、零部件或者整个产业链都在 国内,然后把它生产出最终产品以后出口到国外,这种贸易叫一般贸易出口。
第一件事是中国要搞自由贸易协定,要推动国内搞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 FTI。第二件事是中国几十年的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大进大促”,要推动两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 在沿海搞加工贸易,要转变到中国内陆同样可以搞。第二个转变是加工贸易两头在外,要变 成“一头在内,一头在外”。跑到中国内陆,如果搞两头在外,国外的货运到广州、上海就到位了。但是如果到内地,要 从上海再把货通过运输2000、3000公里到中国重庆、成都、西安、郑州,这样就会带来 大量的物流成本和极多的不方便。所以只有“一头在内,一头在外”才可能做好这件事。
02对外开放的五大任务
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部署了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以推动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贯通内外循环。经过 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以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 “要素流量型开放”为主,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稳 步扩大规制、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新 阶段。要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让中国的超大规模单 一市场成为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这就需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让内循环外循环有效贯通起来。
二是以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为重点,建设贸易强国。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规模连续保持世界第二位。但 对比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高附加值的行业结构,对比中国40年来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中国服务贸易存 在逆差规模大、结构效益不高等问题,巨量的货物贸 易对服务贸易发展理应具有的带动优势没有发挥出 来。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曾连续多年召开中国国际 服务贸易交易会,习近平总书记几次发表重要讲话, 有关部门还专门出台了《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服务贸易占全部贸易额的比重将逐步提升,服务贸易中数字贸易的比重也将逐步提升,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将与货物贸易一道,共同支撑中国贸易强国建设。
三是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带动全域全方位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倡议在改变世界经济版图的同时, 也在深刻影响和塑造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其中,中欧班列的开行和运营,堪称“一带一路”建设的典范。在中欧班列的带动下,沿线通道经济、口岸经济、枢 纽经济快速发展,为内陆城市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空间。要继续突破一些瓶颈和障碍,加快形成以中欧班列为依托、沿线主要枢纽为支撑、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的国际经贸合作大通道。特别是要考虑通过运力布局 的优化调整,为带动全域全方位对外开放作出新的更 大贡献。四是实施“自贸港+自贸试验区+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战略。
作为最高水平的开放平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 设已进入具体施工阶段,按照《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总体方案》要求,将于2025年封关运作。
总的来看,国际经贸规则演进的基本方向是“三零”,即“零关 税”“零壁垒”和“零补贴”,由边境外措施向边境后开放转变,更加强调营商环境的趋同化。要重点围绕高水平经贸规则所涉及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 理、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突破,为中国参与国际经贸新规则谈判和全球经济治理探索新经验,形成新示范。
是以“人民币国际化+高质量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二十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人民币 国际化”。预计未来15年,随着中国跨境贸易、大宗物资进口、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逐步推行以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国际化将取得重大进展。2024年变成了4.7%。人民币在支付结算中的比重有望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 到2035年达到17%左右。